MD&A信息传递效果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审计  

      【摘要】 影响MD&A信息传递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系统缺陷、管理者行为、信息使用者的认知限度和认知偏差四个方面。通过分析影响MD&A信息传递效果的因素,构建MD&A信息传递效果的“四因素”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MD&A信息传递效果的现状。
  【关键词】 MD&A信息传递;因素分析;现状分析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以下简称MD&A)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形成对企业真实状况的理性认识,而这一过程依赖于MD&A信息的有效传递。目前理论界关于MD&A信息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李常青(2006)通过实证分析MD&A信息的有效性及前瞻性;刘昱熙(2006)则参照美国MD&A质量要求对我国上市公司MD&A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初步界定;其他学者在研究MD&A信息时或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某一行业或某一年度MD&A信息披露现状,或研究MD&A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等重要问题。总的说来,现有研究大多分析信息披露质量或现状,而对信息传递效果方面的分析则很有限。本文以信息的传递方式为起点,系统、完整地分析影响MD&A信息传递的影响因素——系统缺陷、管理者行为、认知限度与认知偏差,将这4个因素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有助于对MD&A信息传递的症结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改善MD&A信息传递效果,同时在该框架下分析了我国MD&A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MD&A信息的传递模式
  
  信息的传递模式为:由信源发出信息,经过编码器将信息变成信号,在信道中进行传输,到达译码器后将输出的信号变成消息,并最终传送至信息接受者(信宿)。MD&A信息传递与一般信息的传递原理相同:信源为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真实经济业务,若属于MD&A信息披露内容,则会通过一定的披露要求(编码器)纳入披露的范围;经处理后的信息按一定的披露规则(信道)进行传递;MD&A信息使用者(信宿)收到披露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自我还原并形成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理性认识。与一般信息传递不同的是,MD&A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进行自我还原,信息接受者收到的是已被还原反变换后的信息。
  MD&A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传递效果受4个因素共同影响:系统缺陷、管理者行为、认知限度和认知偏差。从图1中,信息编码环节受现有法律法规等制度因素制约,称为系统缺陷影响(图中I所示);信道传输环节受到管理层非理性动因的影响,称为管理者行为影响(图中所示II);还原反变换环节受信息接受者信息处理能力的制约,称为认知限度影响(图中阴影Ⅲ)和认知偏差影响(图中阴影Ⅳ)。
 
   图1中,空心箭头所表示的是一般信息传递流程,实线表示为MD&A信息传递的过程。
  
  二、MD&A信息传递效果的四因素分析框架
  
  目前,已有对MD&A信息传递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停留在系统本身的缺陷以及管理层披露信息的过程中。从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MD&A信息传递效果,发现更多影响其传递效果因素的研究尚且没有。因而,MD&A信息传递效果的四因素分析非常有研究价值。   (一)系统缺陷
  我国证监会于2001年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规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中第一次引入MD&A制度,并于2005年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规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做出进一步修订。我国关于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制度主要散布于《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规则》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针对MD&A信息披露提出专门的系统化的文件。由于缺乏正式统一系统的规定和指导性样本,使得上市公司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并因此影响了所披露信息的质量。缺乏类似于美国的“安全港”制度对管理层在MD&A中做出“善意”预测性信息披露的保护,使得管理层不敢主动披露更多的预测性信息。
  (二)行为经济学视角——管理者非理性动因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所不同的是,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理性的管理者会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如实地披露MD&A信息。然而,从行为经济学方面考虑,管理者行为存在非理性动因。一方面,个人理性决策的系统性偏离成为管理者非理性决策的动因,当决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忽视自己的价值判断时,就会出现从众行为,产生一种趋同效应。即当存在MD&A信息不如实披露行为时,公司管理者便产生了“羊群行为”,而忽略考虑披露MD&A信息的优势,信息披露的动因弱化。另一方面,理性选择理论假定管理者过去的行为与当前的选择是不相关的,甚至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与当前决策是负相关的;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过去的习惯对于在是有启发意义的,因为行为的重复可以减少决策的成本。由于习惯对行为有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在特定的环境下,决策只能达到次优水平。我国2001年才开始要求MD&A信息披露,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管理者的信息隐瞒已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有一种“现状偏好”的倾向,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愿意转向其他状态。正是这种对信息隐瞒现状的偏好,弱化了MD&A信息披露的动机,在信道传递过程中对信息产生了干扰。
  (三)认知心理学角度影响的二因素
  认知是人们获得、储存、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心理过程。根据加洛蒂(2005)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于信息受众来说,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下主要是从认知限度和认知偏差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认知限度。认知限度主要表现在信息使用者信息处理能力上。个人对信息的接受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消极地接受;二是积极、有选择地接受。被动、消极地接受受活动范围、潜意识中好恶和其他深层心理及本能的影响。积极、有选择地接受,要求接受者有较强的情报能力、足够的情报意识和一定的情报鉴赏力。对于MD&A信息而言,虽然信息使用者是积极、主动地接受,但信息接受者并不能对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充分消化”,一旦出现“消化不良”,则会导致MD&A信息传递失效。
  2.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信息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意图的理解偏差,其存在会影响信息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与认同。对MD&A信息而言,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和模糊趋势认知偏差。存在认知偏差会使信息受众在信息处理上出现一定程度偏差,如存在模糊趋势的认知偏差。当市场异动时,非理性的冲动战胜模糊趋势进行非理性的投资,而不关心实际信息披露情况。
  
  三、我国MD&A信息传递现状分析——基于四因素分析框架
  
  MD&A信息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意一个环节的因素都会制约信息传递效果。李常青等(2005)对上市公司2003年和2004年的MD&A披露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的MD&A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前瞻性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定期报告中的MD&A信息既不能解释股票收益率的短期波动,也不具有长期潜在价值。结合四因素分析框架来看,要提高MD&A信息传递效果,首先,必须完善MD&A信息相关制度,借鉴国外成熟的MD&A信息披露制度,如美国的安全港制度。其次,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中将MD&A信息披露质量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范围,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降低管理者行为的可能性。最后,通过普及MD&A知识,改变信息使用者的看法,加强信息使用者对MD&A信息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 李常青,王毅辉.“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述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0-25.
  [2] 刘昱熙.“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供给的理论分析 [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273-274.
  [3] 雷俊宇,吴敏.美国MD&A信息披露要求及其评价 [J].财会月刊(理论),2007(5):81-82.
  [4] 李锋森,李常青.上市公司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有用性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8(12):67-73.
  [5] 钟娟,李常青.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的法律责任 [J].财会月刊(会计),2006(11):55-56.
  [6] 姜文杰.我国MD&A信息披露现状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8(8):151-152.
  [7] 宋利元.投资者行为金融对上市公司市价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8(1):81-84.
  [8] 李晓东.会计信息传递效果的分析框架[J].经济管理,2008(8):41-46.
  [9] 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与欺诈管制 [J].会计研究,2006(10):18-23.
  [10] 加洛蒂.认知心理学(第三版)[M].吴国宏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6-112.
  [11] 陈元亨.信息信号与系统[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7-23.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