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以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网名、聊天形式、聊天对象、聊天内容、聊天语言等方面对青少年使用QQ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网络 QQ聊天 QQ互动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dentifications, forms, objects, contents and language of chatting on lin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holds that callan have certain rational reflection while using Internet, but most of them lack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for addicting on Internet.
Key wordsinternetQQ Chatting QQ interaction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强调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青少年社会化的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而研究网络这种新途径带给青少年的变化最终也应从青少年具体的网上行为中探究。
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很多,本文以青少年QQ聊天的行为作为分析的突破点,主要因为QQ虚拟互动环境,具备网络的所有特性,而且对它的使用更贴近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
一、研究对象简貌
共有20个青少年接受了笔者的访谈,与笔者分享了他们使用QQ聊天的经验。他们基本上是在三年前也就是初中一年级时开始QQ聊天的,其中还有四人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了。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都要早于接触QQ,初次接触QQ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见了别人(尤其亲戚家的哥哥或姐姐)在使用,自己觉得好玩,让他们帮忙申请的,然后在自己的同学中流行起来的。在这20位青少年中,除两个男生现在使用QQ的频率比以前有所降低,另外一男生已经不再使用外,其余17位青少年几乎每次上网都会打开QQ。
下面分析引用青少年的网名及他们的聊天实录均得到他们的同意。
二、青少年QQ聊天具体行为分析
青少年QQ聊天除了具有以上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笔者将从网名、聊天形式、聊天对象、聊天内容、聊天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所用资料即笔者的访谈资料。
1.聊天网名
“我是谁”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亘古的哲学话题。在古希腊神庙的门楣上就刻着:“认识你自己”。从希腊人的认识自我经过文艺复兴中对个人价值的发现,直到当代文化中蔚成大波的“自我追寻、自我认证”,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认识自己的历史。在现实社会中,名字首先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维持物。如前所述,在QQ中,语言文字就是身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名字更是QQ中首要和最基本的身份维持物,但QQ名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姓名差异非常大,青少年也不例外。
在现实中,名字基本都是父母或其他人给予自己的,青少年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然而QQ名字却完全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的,每一个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所在。看了青少年为自己起的名字,我们或许值得思考。(因为笔者进入了许多青少年自己的群,所以对网名的了解不局限在20人)
青少年网名五花八门,笔者大致进行了分类:以语言类型分:英文类、中文类(冷僻类)、符号类、混合类;以语意分:诗情类、煽情类;流行语类、动物类,改编类等等。从中笔者发现青少年在自己的名字上下了很大功夫,用很多符号来组成名字,而且男生与女生在选择自己名字和头像时存在很大性别差异。男生的名字都或悲壮、或豪情、或很另类,头像要么选择一个男性头像要么就是狮子、狗等比较凶猛的动物;而女生的名字则都比较诗意,很好听,头像也是选择很漂亮的女生头像或者海豚、鱼等可爱动物图像。但是不管在男生还是女生中都有很多以感情来命名的。见表1:
向深处挖掘,网名反映了青少年某种潜在的愿望和内在的情绪。当一个人被命名随父亲姓时,意味着他向“父亲”的原始认同,我们也是从别人呼唤的名字中知道自己是谁。社会制度规定,一旦姓名被注册,就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而在网络塑造的QQ互动空间中,人们的自我命名随心所欲,千奇百怪。但是最大的特点是“无姓”,这种行为可以说类似原始社会的“联合弑父”。“父亲”一词是权威、统治、禁忌等的代言人,在奥狄帕斯状态中是首当其冲的攻击对象,后来“制度”、“机构”“管理”等成为原始父亲的替身,制约规范着人们的言行。网名的出现,是主体多重自我的象征,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传统身份观念单一性、确定性、僵化性的挑战,同时也看到了青少年要求改变主体身份的需要和冲动,想要从已经归属的日常角色的限制中逃避,对社会宰制进行反叛。“人们为自己选择的绰号已经成为驾驭自己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①而且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有很多青少年经常改变自己的网名,这一方面说明青少年的个性还未成型,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少年对自己的角色还未明确定位。
2.聊天的形式
在QQ中有多种聊天方式,青少年用的最多的就是私聊和群聊这两种形式。所谓私聊就是指双方利用收发讯息进行一对一聊,但是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多个人这样聊天,不管和多少人聊,形式都是一对一的;所谓群聊是指QQ用户中拥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大家在一个群上进行多人同时聊天,群一般是大家所熟悉的人建立的,譬如自己的好朋友或自己的同学等等,形成一个个小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上帝。青少年特别容易形成自己的小群体,有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在访谈中每个青少年都有四五个群。
譬如访谈对象“落叶乔木”的QQ上就有三国12班、三国的朋友、香草一月天、回忆的天空及聊吧聊吧五个群。这基本上包含了她从小学到高中的几个朋友圈,其中三国12班、三国的朋友都是现在班级同学建立的群。
青少年QQ中的群类似于现实中的同伴群体,但要比现实中的更强调自主选择性,有更大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H·海曼提出了参照群体理论,提出参照群体是个人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价值观和社会观的依据。②青少年的群就相当于一个参照群体,它对个人行为有规范、比较等制约作用。并非随便一个人都加入他们的群,必须经过他们的认可,笔者在加入他们群时就费了一番周折。青少年在群上主要是聊他们所谓的公事,就是有关于他们每一个人的。但更多时候他们都是没有目的的,就是找了一个随心所欲说话的场所。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段他们的群聊记录: 我奖你们棒棒糖吧为什么要奖我糖果呀?
哈哈我以为你叫我奖励你们 汗~~~~~``不用不用~我妈妈说不要乱吃别人给的糖果的~~~会中毒的
你倒是蛮听你 妈的话吗 是的是的~还会被坏人卖掉的
哎 你们…… 无言呵呵~~~~~ `` 卖掉了,就看不到你了,那就可惜了
怎么啦?那么无奈呀~阿是被妈妈打屁股啦? 是的呀~
所以为了广大苏州市民我就不能被卖了嘛~呵呵 你们不要搞笑了
哈哈 下雨 心情不爽
群聊更多为一个群体的活动,大家可以讨论近期要举行什么活动等等,如果是因为个人私事而在群上说话,会不受其他人的欢迎。如: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20:10:04 宦新家 阿在阿
116401116(Sunny) 20:11:13你们不能私聊吗?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20:11:29 我没加他为好有
116401116(Sunny) 20:12:17在群上聊,如果不是公事,别人会很麻烦的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20:12:29 问一下,谁知道我同桌电话
106410857(〆选择 ◇玥) 20:12:46你应该知道啊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20:13:10 我看宦他没反应啊,哎,索性你们谁知道说一下吧
52350707(三国风云) 20:13:27。。。。。。。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20:15:09 哦,宦,你快点出来
52350707(三国风云) 20:16:47他好象不上群的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19:57:47今天人怎么这么多
52350707(三国风云) 19:58:13群回来了,呵呵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19:58:35有道理
52350707(三国风云) 19:58:56三7班没救了,呵呵
80239585(撒开脚丫子) 19:59:20?
52350707(三国风云) 20:00:21建了个三7的群没人说话,索性不建了!
3.聊天对象
米德认为一个个体与多少人交往,他就可以有多少个自我。在QQ中与人的交往是无限的,可以延伸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可以大胆地和每一个陌生人招呼,也可以拒绝任何一个自己不想理睬的人,而这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做到的。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青少年的聊天对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聊天的对象大都集中在自己的同龄人身上。这里也包括两类,一是生活中熟悉的同学或朋友,二是未谋面的陌生人(包括熟悉的陌生人)。青少年由于本身的阅历,他们不可能与比自己大很多的人有共同话题,但是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也是他们的重要聊天对象。在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青少年凭什么去断定一个陌生人是否是同龄人,他们可能凭自己的经验,凭对方的话语,但是如果对于一个非常了解青少年的人想假扮一个青少年也并非难事,因此青少年在和陌生人聊天时有潜在的不安全性。
在聊天对象的问题上,现在大家关注的是青少年和陌生人聊天,对其社会化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青少年对自己的聊天对象有一定的理性反思,在刚刚接触QQ聊天时,青少年特别喜欢和陌生人聊,他们自己称那段时间是狂聊,也曾经去会见网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聊天对象就固定起来,这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行动主体有目的的行动依赖于行动主体的反思性监测,即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及他人的行为,对自己行动的结果具有自觉的思考。③青少年对自己的聊天行为也有理性的反思,反思的理性程度与他们聊天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媒体的大量宣传,青少年对交网友也是比较慎重的,对网上的话都是半信半疑,并非没有一点判断力。学生这样讲:
卖女孩的火柴(访谈对象):尽管在网上很难区分对方的真实年龄男员鸬壬矸莺推沸校但我们对聊天对象还是很在意的,我喜欢与同龄人交谈,这样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默契,至于对方是男是女倒不重要,反正聊得来就聊,味道不对就“886”。
4.聊天内容
相比较而言,学者更为关心青少年聊天的内容,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内容才是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最大的。访谈对象共同强调的一点就是聊天可以倾吐自己的感情,有些事情平时无法告诉自己的父母,也不想跟他们讲,所以就喜欢在网上告诉自己的网友,他们都不是苏州人,说起话来比较放得开,减轻由于学习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
在群聊中,聊天对象基本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聊天内容也是一些身边发生的焦点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在私聊中,聊天对象多是自己的好友,包括认识的网友,聊的都是自己的事情了,而且涉及最多的就是情感问题。下面是访谈对象“撒开脚丫子”给笔者的聊天记录。Angel_Snow是一个上海高一的男生,他们是从初始的陌生人开始聊到现在的,已经两年多了,从初三到高一,偶尔彼此之间还发发短信息。Angel_Snow遇上了感情困惑,因此经常在QQ上向“撒开脚丫子”倾诉自己的心声,“撒开脚丫子”仅是一个高一的女孩子,但在他面前却充当了一个大姐姐的角色。
Angel_Snow好
撒开脚丫子好,你呢
Angel_Snow呵呵,没什么,最近碰到好多不爽的事,你一直喜欢一个人,当你得知你和他不可能有结果,你会怎么选择?
撒开脚丫子忘了他
Angel_Snow 说得容易啊
撒开脚丫子其实做起来也很容易的
Angel_Snow 我看很难,至少我做不到
撒开脚丫子我是做得到的
Angel_Snow 但我这边的情况有些复杂,因为我还有个竞争对手
撒开脚丫子 我现在对这种事,采取冷处理
Angel_Snow 我恐怕做不到
撒开脚丫子想开点
Angel_Snow 我现在就不知道怎么做选择,到底是放弃还是继续
撒开脚丫子 放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Angel_Snow 但舍不得啊……
撒开脚丫子感情这是最不切实际了
Angel_Snow 这么说是没错,但是没有感情你会觉得很空虚
撒开脚丫子不要相信这种东西(汗个,好像我已经很老的样子)通常情况下,你是不会听我的话的,但是等到你真正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我说的话很有道理的,我们同学都是这样的
Angel_Snow 你说的话也许有道理
从上述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情感问题是青少年聊得最多的话题,这与他们所处的生理与心理时期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他们对感情的过于早熟值得学校或家长注意。
5.聊天语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虽然大家对此态度不一,但是青少年创新词的热情依然不减。与其他网民群体比较,在语言上青少年有其独特的一面,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譬如“微微”(再见)就是从苏州方言“再会”演绎而来。聊天语言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他们以外人听不懂他们的话而感到自豪。“我倒、晕、昏特、…歪、…汗”等等都是他们经常用的词语,甚至成为生活中的口头禅,成为一种时尚。社会学认为,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而言,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青少年喜欢创造新词语,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创新的热情,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一种反叛心理。
通过分析QQ聊天的特点到青少年的具体使用,以及有关文本分析,笔者认识到,网络确确实实已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新途径。但是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并没有像目前有关媒体所报道的或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么严重。因为事实表明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中是有一定理性反思的,而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青少年没有陷入网络沉溺的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上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值得学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注释
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刘玉安:《西方社会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