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DMA 1xEVDO RevA支持VoIP业务,解决了一直为人诟病的EVDO系统无法同时支持数据和语音的问题。接下来容量问题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EVDO RevA VoIP容量是否能和1x系统相当?VoIP容量如何测量?目前业界的EVDO RevA VoIP进展还未进入商用阶段,尤其是终端进展,目前尚无成熟的DOA VoIP商用终端,测试终端数量有限,而能否用少量终端测试就可以测试出VoIP的扇区容量。
关键词:1xEVDO RevA;VoIP;VoIP容量;功率开销;ROT;VoIP终端
1 容量分析
根据3GPP2 evaluation methodology中的容量仿真结果,EVDO RevA系统的VoIP容量是反向受限的,故本文只分析扇区反向容量和反向容量测试方法。
根据3GPP2 evaluation methodology中的定义,扇区VoIP反向容量是指在扇区ROT大于7dB的时间比例不超过1%情况下的最大用户数。(当ROT超过一定门限时,AN将启动反向负荷控制,该门限在Master System Parameters for IS-856-A (1xEV-DO Rev. A)中建议值是5.75dB。传统的测试方法就是在扇区中不断加载VoIP用户,当ROT大于7dB的比例超过1%时的用户数可以认为是达到反向扇区容量,在Figure 1-1中,显示了ROT分布函数和扇区用户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到VoIP容量是44。从图中看到,用户数和ROT之间不是线形关系,所以在得到10、30个用户的ROT分布情况下无法预测ROT达到7时的用户数。
在EVDO RevA系统中,业务是分优先级的,不同优先级的业务在反向负荷控制算法(T2P)中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VoIP业务是承载在EF流(Expedited Forwarding),是高优先级流,T2P算法保证了RL MAC调度不受反向负荷影响;FTP业务是承载在BE流(Best Effort),是低优先级流,其RL MAC调度依赖于反向负荷状况,受AN发送的RAB影响。
在扇区中BE用户和VoIP用户混合加载,VoIP用户数逐渐增加,将引起RAB置1(置1表示反向负荷过载)频率逐渐增加,RAB置1频率增加,BE用户的反向吞吐量将逐渐减小,当VoIP用户数足够大时,BE用户吞吐量将减少到零,这时BE用户只有反向Pilot信道和MAC信道发射(这些开销功率可以折合成VoIP用户数,下面会进行详细折合计算),所以此时的VoIP用户数加上BE用户开销功率折合的VoIP用户数就等于扇区的VoIP容量。以上分析结论为解决引言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
2 方法详解
根据上节的思路,Qualcomm的测试结果如下图Figure 2-1所示,可以看到VoIP用户数和BE用户吞吐量成线形关系,当BE用户吞吐量降为零时,VoIP用户数大约达到41个,根据上节的分析,实际的扇区容量应该大于41个,因为BE用户虽然吞吐量降为零,但还有反向pilot和反向MAC信道的功率开销,下面详细分析如何将这些开销折合成VoIP用户数。
BE用户吞吐量降为0时,还有DSC、DRC、RRI和Pilot信道发射,MAC信道功率相对与Pilot信道的增益如下:
BE用户的开销功率计算公式如下:
所以4个BE用户的开销功率近似可以折合为3个VoIP用户的功率(1.92*4 = 2.62*3)。故实际扇区吞吐量应该是41+3=44。这和使用第一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是一致得,从而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以下数据是Qualcomm在外场嵌入式小区中测得的一组真实数据。该测试使用了13个BE用户,24个VoIP用户,被测扇区是L-44(见Table 2-2中蓝色行),其它扇区为相邻扇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这组数据是在一定无线环境条件下的测试数据,仅仅是用来说明本文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Table 2-2和Table 2-3分别是ROT分布与VoIP用户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和BE用户吞吐量与VoIP用户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 该方法的优点
1. 从Figure 2-2中可以看到,BE用户吞吐量和VoIP用户数是成线形关系的,这就为解决引言中的问题提供了契机。比如,如果我们只有24个VoIP终端,通过测试0、5、10、20个VoIP呼叫等几个点的数据,通过拟合可以得到扇区的VoIP容量,如Figure 2-2所示。
2. 使用这种方法,不需要在AN上进行ROT统计,只需要观察BE用户的吞吐量即可,这通过AT的log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3GPP2 TSG-C WG3. 1xEV-DO Evaluation Methodology. 3GPP2 TSG-C Contribution C30-20031002-004. October, 2004.
[2]@VoIP_Capacity_Tests_Report FINAL.pdf. Qualcomm July 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