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生情况的诱因及病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SDS≥41分为阳性,SDS<41分为阴性。对本院2005年6月~2007年6月住院分娩的无慢性躯体疾患、无精神障碍的初产妇7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孕前、孕期/产后除了常规的产前检查,同时还给予孕期保健的培训、心理辅导等。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比较2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结论:重视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护理,加强孕期优生检查、产前、产时的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对防止产褥期抑郁症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产褥期;抑郁症;诱因及病因;干预措施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erssion)是指产妇在分娩后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出现的一种精神健康上的疾患,是产褥期精神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全球有10%~25%产后产妇罹患此病。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即为“抑郁症”: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明显下降或上升;④失明或睡眠;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能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1]
1对象与方法
1.1选取本区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7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35岁,平均年龄27.5岁。既往无心理障碍及精神以及其它器质性疾病及严重妊娠合并症。
1.2方法
由东西湖区妇幼保健院设计统一调查表:内容包括产妇的孕前病史、家族史、家庭婚姻状况、本次妊娠心理状态,分娩情况、婴儿健康状况,对婴儿喜恶程度、评估产妇文化水平、经济收入,与人交流情况,孕妇听课次数等多个因素。
1.3资料处理和分析
自评抑郁量表(SDS)[2]。SDS≥41分为阳性,SDS<41分为阴性。阳性者为产褥期抑郁症。指数范围为0.25~1.0,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由专人负责发放调查表和问卷记录,共发放问卷700例,回收653份,有效率93.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表明
对照组353例产后抑郁症发生例数60例,阳性率16.9%;实验组347例产后抑郁症发生例数35例,阳性率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对每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SDS≥41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经Χ2检验表明,产妇的自身健康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分娩知识了解情况、分娩疼痛承受能力、不良的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医务人员的态度、家属的关系程度、文化程度、孕妇听课的次数、产前检查的次数、夫妻的关系情况、家属对婴儿性别的反感、产后亲属冷漠等13个因素(P﹤0.05)为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3影响产褥期抑郁症的多因素分析
以产后42天是否抑郁症为应变量,对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14个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选出对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影响因素有6人,即产妇的自身健康状况、医务人员的态度、新生儿出生时健康状况、产前检查及孕妇听课的次数、家属对婴儿性别的反感、分娩时疼痛承受能力。其中家属对婴儿性别的反感与抑郁症呈正相关,与5项与抑郁症间呈负相关。 3讨论
3.1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及诱因
3.1.1内分泌因素
怀孕期间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是产生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尤其是在产后24 h之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研究表明:产妇分娩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显著。杨小华[3]测定了426例产妇分娩前7天及分娩后72h的甲状腺T3水平,提示产后T3﹤140ug/ml的产妇为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推测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之一;孤啡肽及单胺类递质的变化,孤啡肽是机体自身合成的一种17肽,既有神经递质效用又有一般活性肽的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调节过程。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DA)属于单胺类递质,其合成、释放、再摄取或代谢障碍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4]。而孤啡肽可抑制5-HT及DA的释放及运转[5]。Solnek等[6]报道,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体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密切相关。升高的孤啡肽可能是通过对5-HT及DA的抑制,导致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1.2心理因素
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出现滞产、难产时,产妇的心理准备不充分,紧张、恐惧的程度增加,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从而诱发产后的发生。
3.1.3社会因素
家庭对婴儿性别的敏感,以及孕期发生不良生活事件越多,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孕期、分娩前后诸如孕期工作压力大、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等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产后体形改变,是产后发生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产后遭到家庭和社会的冷漠,缺乏帮助与支持,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3.1.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在过去有情感性障碍的病史、经前抑郁症史等均可引起产后抑郁症。
3.2干预措施
3.2.1产前干预(健康教育与培训)
要积极的开展健康教育资源,婚前检查,成立孕妇学校,使孕妇在婚前和孕期对心情身体健康有所了解,并从中获得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能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迎接分娩。
3.2.2产时干预
产妇进入产程后,96%的产妇的恐惧感、紧张感增强。助产士或医生首先要与产妇进行交谈,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及对妊娠分娩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及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因人而异的给予心理护理,分散她对阵痛的注意力,鼓励产妇增强信心,给予生理上、情感上、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3.2.3家属陪伴分娩或导乐陪伴分娩
允许丈夫陪伴妻子历经分娩的全过程,使产妇感到安全、可靠、满足部分产妇寻求丈夫心理支持的特殊需要。缓解产妇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了产妇的安全感和自然分娩的信心;导乐分娩是指由一个有生育经验的妇女,在产前、产时和产后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情感上的支持,陪伴整个分娩的过程,一对一的分娩过程陪护可以充分发挥产妇分娩的潜力和能力,增强分娩的信心,克服因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兼顾母亲的舒适,胎儿的安全,切实保障母婴的安全[7]。
3.2.4产后心理疏导
产妇分娩后消耗体力较大,易疲劳,伤口疼痛,因此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产后的按摩和锻炼,有利于子宫复旧和产后体形的恢复,从而增强产妇的自尊心和信心。
3.2.5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在产后一个月来自亲属和朋友的社会支持,能降低产后心理紊乱的发生或能减轻心理波动程度。因此,在孕产期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预防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万贵平、徐视平、苏科,等.妇产科临床处方手册(第二版)2007.166.
[2] 心理卫生评定量比手册(增订版).
[3] 杨小华. 甲状腺素T3与产后抑郁症关系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与实践,2002,10,(5):234~246.
[4] Harro I,Oreland L.Depression as a spreading adjustment disorder of monoasmincrgic neurons a case for primary implication of the locus coeruleus for. [J].Brain Res Rev,2001,38:79.
[5] Schicker E,Morari M.Nocicpetin\oiphain FQ and neurotransmitter relas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peptides ,2000,21,1023.
[6] Solnek BL ,seiter T. How diagnose and treat depression [J]. Nurse Pract ,2002,27:12,19,quiz 24.
[7] 黄华英、天智,红燕.产时导乐及护理支持与分娩的临床观察[J].学理论与实践,2005,18(8):96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