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仙都景区西入口群体建筑的设计理念。提出要从建筑形式生成方式的角度继承传统,把传统建筑法式的逻辑吸收到现代形式生成的规则之中。设计通过对单体和群落两个层面的形式生成规则探索具体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关键词:山地民居;传统建筑法式;现代形式生成规则
1 引言
中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规矩的。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用稿》中有云:“学习需从规矩入,神化亦从规矩出。离规矩则无理无法矣。”“有法、无法”的辩证关系更是传统艺术理论关注的热点。其实传统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在此“规矩”可理解为以“法式”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生成方法。本文结合仙都风景区西人口设计,提出“从建筑形式生成方法角度继承传统”的理念。
仙都景区,位于浙江中部缙云县,区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清水秀,云霞辉映,素有“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的美誉。西入口建设项目位于区内五壶公路以北的山坳之中,是景区主要的接待服务中心。功能各不相同的单体怎样结合复杂场地环境生成有机的建筑群落,并实现对“传统民居风貌”、“山地建筑特色”、“地域景观特质”、“现代功能特征”等四个主题的表达是本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2 单体生成
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生成植根于法式。法式自春秋萌芽,至北宋刊行《营造法式》已完全定型,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有了进一步的简化。研究证明“民间营造法式”也曾广泛存在。法式传统下实现的标准化是传统建筑长期保持普遍较高营造水准的主要原因。由于建造技术条件的进步、建筑物功能的日益复杂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传统法式,但学习古人运用法式生成建筑的方法,对于克服设计的随意性,提高设计水准或许大有裨益。基于以上认识,本项目尝试提出“现代形式生成规则”的概念。应该指出的是,在此对所谓“现代形式生成规则”的探索中还远未达到体系的完善程度,但已经可以对本项目的设计起到一种辅助控制作用。
具体思路是:首先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规则,生成基本原型;基本原型根据功能需求生成单体;单体可进一步按照传统生成方式组合为较为复杂的单体和建筑群落,从而实现广泛的适应性。以下是本项目单体形式生成规则的摘要介绍: 2.1 屋面——曲线丰富的屋面是传统建筑艺术表现力的关键之所在,所谓“如鸟斯革,如(羽/军)斯飞”,正是其生动写照。而这些曲线的生成都源于精巧的木构技术,若用现代材料去原版复制其表面形式,显然就远离了设计的真实性原则。找到新的方法,使最终的设计成果既有传统神韵又符合现代材料的构造逻辑,是在此制定“现代形式生成规则”的目标之一。
仙都景区有其独特的风貌。黄帝文化遗存,鼎湖峰的“仙气”、九曲练溪的“灵性”交相辉映,构建了美丽如画的仙人之都。与之对应,景区的建筑亦应着力体现仙都的地域景观特质——缥缈而灵动。场地紧挨的陡峭山体也需要有一定高峻感的形式与之呼应,这些都是屋面生成规则制定中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反复探索,多方比较,项目中为双坡屋面制定了以下生成规则。
1)设屋面进深的1/2为L,屋面正面面宽的1/2为S,屋脊中间与屋脊两端高差为H,规定当S≥7/6L时,H=L/6;当S<7/6L时,H=S/7(此规定适应了不同面宽屋面)。
2)在H*6H的矩形内划分6*6网格,作如图连线,则可生成一条渐变折线。根据设计面宽在折线下端连接水平直线,就生成屋脊控制线。
3)规定屋面两端坡度A为2/3,屋面中间坡度为B为(2L-3H)/3L。
4)由脊线控制线向水平的檐口线作垂线,并依次连接各条垂线首尾就形成了完整的折板屋面。由于折板折角都很小,在屋面的完成面上可以认为是顺滑曲面。
2.2 模数制——利用模数制控制建筑生成也是中国建筑重要传统。研究表明传统建筑在构件用材甚至平立面尺寸上都有或曾有过模数制规则。考虑更好的通用性,本设计中以350mm作为基本模数。例如:350*2=700,可以作为有传统风格窗扇的合适宽度;350*3=1050,是单扇门的合适宽度;350*4=1400,是双扇门的合适宽度;350*6=2100,是门的常用高度;350*8=2800,是居住建筑的常见层高;350*11=3850,是办公用房的常用层高;350*12=4200,是常用的房间开间尺寸:350*24=8400,是建筑设计中常用柱网尺寸……
2.3 山墙——山墙两侧角部后退屋面挑空,其形式接近悬山做法,而中间部分屋面出挑极少,更接近硬山做法,这种新颖的形式既有悬山轻盈飘逸的美感,又具备硬山便于横向展开的优点。
2.4 两个基本原型——挑层与不挑层,这是江南地区民居沿街立面处理的两种常用做法,在本“规则”中,被改造为建筑立面的两种基本原形。正如现代数码科技中的O∽1组合可以表达无穷的信息一样,两种基本原形的不同组合可以满足建筑正立面的丰富性要求。
2.5 材料——就地取材,选择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材料山条石作为墙面的主要饰面材料。这种石材造价低廉又与周围山体浑然一体,错落拼接,古朴自然。
本项目的设计过程及结果表明,以上“规则”在保证建筑群体的风格统一,建筑形式的新颖美观,建筑构造的经济合理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3 群落生成
“形式服从功能”的名言恰当地反映了现代建筑形式的生成原则,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更强调“形式服从构造”。从根本上讲,传统木构体系决定其形式生成方式和生成能力。木构单体受“当心间”的控制在横向上不能任意扩展,故此小规模建筑常以主体中某一开间与另一垂直的辅助性单体横向相交来解决内部空间生成问题,面对更大规模平面生成则多以院落展开。中国传统建筑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正是以此为基础。通常庭院与群落的布局都沿纵横轴线展开,而传统山地民居中建筑群的组合更强调融入自然、顺从自然的风格,单体民居结合地势、溪流组织空间,使建筑融入自然更不乏其例。基地所在的缙云县内就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原生态山地村落,坐落在山坡空地上,三五开间加上附房,沿山势自由布局,屋顶高低起伏,披檐上下穿插,形态十分生动。这些传统群落生成特点也是造就中国与欧洲传统群落空间形态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传统群落布局方式所依据的构造条件在大多数项目中已不复存在,但由其生成方式决定或影响的,具有传统精神的空间模式、成熟的形体交接方法、适宜的尺度控制等等,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本项目建筑群落依照传统方式生成。基地所在山坳呈“口袋型”向公路开敞,内部较隐蔽,由外向内依次布置入口区、停车区和宾馆区。游客经公路由西南方山崖缺口进入,拾级而上,便是集散广场,粗犷的块石嵌草地面,与山野村居风格的游人中心共同展示着地域风情。从集散广场沿山谷方向延伸出一条百余米的步行商街,联系着入口广场和停车区。商街依山而建,潺潺溪水相伴而行,迂回曲折,情趣盎然;高塔耸立,成为视觉焦点。一条蜿蜒伸展的长廊为商街与停车区之间往来人群提供遮阳避雨。继续前行,到达宾馆区,其建筑结合自然山形分散布局,高度一至三层,围绕一鉴湖水展开,湖由山洼地筑坝蓄溪水而成,其存在不但丰富了山水主题、提升了景观品质,也节约了建设土方量。客房楼顺地势,以退台形式布置在基地内视线最为开阔的缓坡上,面向湖面的客房带有大型景观阳台,特色十分鲜明:娱乐楼则跨入湖中与水面倒映,体现着山水情趣;餐饮楼作为湖面的底景,形体强调了横向划过水面的舒展感觉。所有这些复杂的单体及建筑群落都由简单单体按垂直相交、横向串联、院落组合等传统方式结合地形地貌自由展开,形成有机建筑群落,并很好地实现了形态的整体性和对复杂功能的适应性。
4 结语
谈到这个设计时人们往往关注其传统风貌的表达,但或许更深的意义在于隐含在“风貌”下的,对“形式生成方式”的继承,甚至可以说,即使其最终形式以现代的面貌出现,其精神都植根于传统。对于民族建筑传统的继承,除了从精神文化属性的角度来认识它的环境观、空间观、人文精神,还应该从设计方法的层面进行有益的探讨。本项目的设计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与传统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对话,才能实现对传统进行更好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