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壳理论与汉语中的Vi+NP结构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学科教育  

      摘要:按照传统语法,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但是在汉语中却存在着很多不及物动词带宾语(Vi+NP)结构。本文将根据Chomsky最简方案理论中的vP壳理论来试析汉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句法成因。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 宾语 vP壳理论 最简方案
  
  传统语法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在汉语中,却存在着很多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如:他死了父亲;老张掉了很多头发;那栋房子倒了一面墙等等。多年来有很多学者如高顺全,沈阳,徐杰等从主语主题化或者领属名词移位等方面进行过探讨,但是对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句子结构产生移位并没有阐述清楚。
  
  1 vP壳理论简介
  
  根据Chomsky的最简方案理论,名词或代词被认为是以限定词为中心语的一个投射即DP,如图(1)和图(2)所示:
  因此DP取代了以往的NP(名词短语)出现在X阶标中的指示语和补足语的位置上。
  vP壳是指被设计成一个以轻动词为中心语的轻动词词组,典型的轻动词词组即vP壳的结构如图(3)所示。轻动词的标志为小写的v,vP壳中的轻动词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而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因此,它要触发下层VP中的动词V进行移位且并入v来核查自身的特征。VP的指示语DP1为动词的域外论元,v的补足语是下层的动词词组VP,VP的指示语DP2和补足语DP3分别是V的两个域内论元。可以看出,vP壳结构在设计上更加简洁。它以一种更为经济的方式解释了英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过程。张法科、周长银以“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和“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为例说明了动词“roll”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的过程。两位认为,这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VP结构,在底层的VP中,句中唯一的论元出现在谓词“rolled”内论元位置,但在“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结构中,VP又要与一个抽象的、具有致使意义的轻动词“Φ”合并成一个v′结构。因为致使意义具有及物性,因此正是该合并使得“roll”由不及物动词变为了及物动词。具体详见张法科、周长银(2004)。
  
  2 汉语中Vi+NP结构的句法成因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句子:
  (1)他的父亲死了。
  (2)他死了父亲。
  可以感觉出句(1)重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句(2)则重在表达句中主语所遭遇的损失,即主语部分所阐述的人或事物已失去宾语部分所代表的人或物。句(1)的树形图结构如图(4)。
     如图所示,句(1)中唯一的论元出现在谓词“死”的内域论元的位置上,符合动词“死”的不及物特征。那么对于句(2),根据vP壳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在句(2)的结构内有一个抽象的意义为“失去”的轻动词Φ,它能与VP合并成一个v′结构,并且因为它呈强语素特征,可以触发下层VP中的动词V进行移位且并入v来核查自身的特征。所以句(2)的树形图如图(5)。在图(5)中,Φ是一个意义等同于“失去”的轻动词,它给主语赋予受事角色,并能吸引下层VP的中心语“死”嫁接到该轻动词上,同时又因为“失去”意义具有及物性,需要带宾语,因而也就将这一特征赋予了动词“死”,使其具有了及物性而带上了宾语。
  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类似于“他死了父亲”等表示失去意义的Vi+NP结构,若假设Φ是一个具有存现意义的轻动词,则该理论也可以解释类似于“台上坐着主席团”等表达存现意义的Vi+NP结构,为汉语中的Vi+NP结构提供了句法移位的动因。
  
  参考文献
  [1] 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MIT Press
  [2] 高顺全.句首位置与主题话[J].《汉语学习》,1998(5).
  [3] 沈阳.领属范畴即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1995(5).
  [4]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4).
  [5] 张法科,周长银.vP课结构与英语一项谓词句的生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7).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