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陆从南京东南大学毕业,没有跟同学中的“大部队”一起去南方的深圳华为、中兴,也不甘心回家乡小城的中国联通,而是留在了母校背景浓厚的网络公司。
回忆自己过去的大学时光,他念念不忘的是BBS、Hacker和MUD。这些也许是最容易让年轻人兴奋的东西,IT最初让人兴奋的一定不是NASDAQ的圈钱泡沫,而是Steve Jobs或者HP创始人一类天才在车库里用技术开创时代的理想主义。
对陆而言,工作的前两个月是最快乐的时光:免费上网、第一次拿工资。他一边仍然在BBS里灌水,在MUD里PK,一边没有压力的“快乐的”学习网络和UNIX。在这种“相对纯粹的精神状态”下他第一次接触到CCIE。公司里有一位大陆前10的CCIE,“当时并不了解CCIE,只知道他是比我高好几届的师兄,并且是UNIX操作系统的高手。”那是1998年的8月,他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很难很贵的考试叫CCIE认证。
公司从1999年思科的银牌代理做到2001年的金牌代理,于是陆也就跟着这个需求,从CCNA、CCDA、CCNP、CCDP一直考到CCIE,虽然认证考试是相当程度上的个人行为,但由于考试费用的昂贵,实验环境的缺乏,在大部分情况下公司意志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陆还能记起第一次考CCNA的情况就是笔试相当简单,考试好像是2个小时左右,提前很久就提交了,“但我是在刚刚推出的时候考的,不像现在有很多专门的考试辅导资料甚至全真试题,所以准备要困难一些。” 思科的代理体系对于不同级别的代理商有不同的技术要求,一般要求具备相当数量的思科认证工程师,比如银牌代理需要至少2个CCIE,2个CCNP等,金牌需要至少4个CCIE等等。2000年9月他再一次被选中开始准备CCIE笔试。10月份匆匆忙忙通过笔试,预定了12月的LAB位置,每一次的Lab费用是1000美金。然而第一次LAB却以失败告终。“主要还是准备不充分,考试的时候过于草率,甚至有些题目的要求都没看清。”之后又考了两次,终于在2001年4月的第三次冲击中完成任务。
失败感只发生在第一次,他灰溜溜的一个人回去,一路上为那些简单低级的错误羞愧不已;失眠却发生在最后一次,躺在回来的火车上看月亮跟着火车走,怀疑怎么就这么结束了。听说过一些故事,有人因为宾馆房间的壁橱灯关不掉,于是修一个通宵,有人怕睡过了考试时间,凌晨5点起床到考场(9点才开始)等待,有人做到一半发现一点希望都没有,想放弃,而考官苦苦劝说继续。“考试开始之后,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其中,两天结束了,放松了,回想起来反而不记得那些心理状态的细节。”毅力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之后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个TITLE和高薪,而是经历了一个tough的过程,达到了目标。关于为考试做的具体准备,其实是最枯燥的,“用一个老外的话说就是:pratice,pratice and pratice。大概达到晚上说梦话都是CISCO路由器命令的境界,就大功告成了。”
考下CCIE对陆“另外”的好处是当别人看见他名片上那个圆圆的小标记(CCIE LOGO)时多多少少的“肃然起敬”,可以让他小小满足一下虚荣心。
中国学生特有的“高分低能”现象在IT里并不少见,有人是证书专业户,还有考证枪手,好在这不是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生,这个行业在不停的变,市场需求在不停的变,需要的还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经验,踏实的态度,还有机遇。有个证书找不到工作并不奇怪,9?11后,美国、加拿大很多CCIE也在裁员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