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甘地被刺
设计:张庆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
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
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去卖(因为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把镯子的一小部份刮掉、卖掉,再还给哥哥钱)他始终不敢向父亲承认他所犯下的过错,甘地打算把他犯下的所有罪过都写在一张纸上,愿意接受父亲的惩罚,当时甘地的爸爸刚好也在生病当中,看过之后,很难过,就病重去世了。甘地非常伤心,发誓绝对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甘地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念书,但是念得并不顺利,所以决定到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后来考上了律师资格。回故乡后,甘地的母亲已去世很久,大儿子也长大了。之后,朋友邀他一起去南非。后来,甘地回到印度,预备将家人接往南非,他也写成了一本「绿册子」,在一八九三年的五月,甘地领导南非印侨反抗白人压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说过、建造了一个修道院-真理修道院,在一九四四年,甘地的妻子卡丝蒂白因气管炎而去世。
后来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甘地四处抚慰难民受创的心。一九四八年的一月三十日,印度副总理又带来了政府的难题来请教甘地,黄昏五点多中,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他最后一场祈祷会,但是因迟到的关系,而被枪杀,当场死亡。
甘地本性节俭,关怀千千万万受苦的众生,想到连换洗衣物都没有的农民在他的面前,一丝一缕、一口粮、一枝笔,都成了奢侈的珍宝,谨慎的节用着。甘地抨击把知识与劳力分为两极的观念。他鼓励劳动,不管在南非的农场、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监狱中,他并未减免自己清洁环境的工作。
他为修道院的孩子订制桌椅、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同时也带领印度三亿人民争取民族自由。劳心者不该因治理而不服务,劳动也不是专属劳工的天职。甘地对生命充满无私的爱,他爱受苦的贱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战种族制度,唤起印度人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同胞。他爱敌人误入歧途的灵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双方互信互爱。他也爱纯洁的孩子,总是挪出时间和修道院里的儿童玩。
最后,甘地虽然无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爱的国家分裂了,他关爱的农民依旧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甘地小时候虽然曾犯许多错误,但他勇于认错、改过自新的意志力,令人敬佩,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我也很佩服甘地关怀别人的精神,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自我,都快失去“关爱”他人的心了,大部分的人一点都不懂得礼让对方,整个城市好像变成了一个“黑社会”,如果大家都很有爱心,有困难时,互相帮助,有礼貌、守规矩,那岂不是完美无缺了吗?真希望我的愿望能实现。)
二、背景材料
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来到南非,在那里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并受梭伦、托尔斯泰、鲁斯金著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作出了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Ш桶突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岁。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
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人物:甘地。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比较阅读
试将此文与“神五”新闻进行比较阅读,品味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
1、外国记者撰写的消息报道与中国记者撰写的消息报道不尽相同。外国记者讲究生动灵活,形式创新,不太拘泥于固有的格式和套路。
2、国内的新闻以写人为主,国外的新闻大都以写事为主。同样是写重大事件,其表达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的投入、信息量也不尽相同。
六、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七、写作练习
学习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