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小而垂钓》教学案例之一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指名背诵《池上》,齐背。


2、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描写乡村儿童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小儿垂钓》。“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诗题,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孩子钓鱼)


4、简介诗人:[


(1)请学生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别看他没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有名,他可以半路改行的,据说他原来是个工匠,人称“胡钉铰”。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多不容易,读读他的名字,读出你的敬意。


教师过渡: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


1、读上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指名读


4、齐读。


三、理解诗句。


1、再读古诗,结合插图,猜猜古诗可能讲了什么?试着理解诗句。


2、同桌交流。


3、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分句交流)


重点指导理解:


蓬头稚子:古代小孩子都是到“弱冠之年”男子18女子16才束发的,之前都是“垂髫”小儿。“蓬头稚子”也就是指“小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教师:钓鱼竿上的一样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莓苔:看图理解“指野草”。


草映身:草长得很茂盛,遮蔽了小孩子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自己练说—同桌说说,互相补充—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教师过渡:词语理解了,诗句理解了。但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我们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品一品,体会体会,


四、细读品趣


1、默读古诗,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出来。


2、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座交流。


3、指名交流:


①蓬头。你从“蓬头”品出了什么?(小孩子淘气、天真可爱,“蓬头”还给人一种透着野性、纯朴的味道)


小结:一个“蓬头”,真让人忍俊不禁,体会到乡村孩子的纯朴、还带着点野性呢!


②侧坐。(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


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一二行诗句。


5、继续交流:


⑥“遥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三四行诗句。


教师: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么有趣呀!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可以借助手势。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4、指导表演。教师: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指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纶”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栊新穑磕俏一沟迷对兜模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家乡都变了模样了,怎么以前通往村里去的路找不到了呢?(师用手张望)哟,有个小孩,我来问问他?


学生表演“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别过来,不惊扰了我的鱼)


教师: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


指名学生表演不同的“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的孩子!


五、吟诗诵趣


1、教师:短短四行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2、吟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体现乡村孩子的天真可爱,体现童心童趣的)[


2、教师:其实古诗中体现童心、童趣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吗,来交流交流。


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3、作业: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