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及新词。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3.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
4.能够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写出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懂得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给予诚挚的帮助,这种帮助往往会使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教学重点】
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
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写出感受。
【学情分析】学生对钢琴之王李斯特比较陌生,对其三次微笑的不同意义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前,要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李斯特相关资料或观看李斯特钢琴独奏的视频资料等手段,使李斯特形象在学生心中尽可能地立体化。从课文角度来讲,与《顶碗少年》有相通之处,要教育学生在别人身处困境时,给人与帮助。
【教学方法】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原委,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收获。顺势导出几个重点问题,在理解了“几次微笑”之后,让学生回读全文,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情节的发展变化;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金般珍贵”的含义,把握课文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先生说: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做人。做一个不仅有谋生的技能能享受物质生活的人,而且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一个有创新思维和坚强性格的人,一个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进步的人。要成就这样的一个人,无疑要给他更多的精神营养并帮助他吸收。因此,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探索捕捉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内涵, 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教学准备】
1.查阅并观看李斯特相关资料(如人物介绍、钢琴演奏等视频影像资料等)。
2.多媒体课件。
3.将课文读通顺,尽可能读流利。自学字词,标画疑难。
4.结合课后习题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钢琴之王”是指谁?他为什么被称为“钢琴之王”?你了解李斯特吗?(结合学生收集资料补充介绍)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当时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5岁对钢琴发生兴趣,8岁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赴维也纳深造,13岁在巴黎初次公演大获成功。1840—1848年间,漫游欧洲演奏,声誉达到顶峰,赢得“钢琴之王”的头衔。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看看“钢琴之王”微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会围绕李斯特的第三次微笑作答。此时教师可追问:课文一共有几处写到了“钢琴之王”的微笑?)
3.通过预习,你想提醒大家学习本文字、词方面要注意什么?
(1)生字:匈(共6画,里面是“凶”字) 吟(右边不要写成“令”)
娴(最后一笔是点画) 铭(右边第三笔点化不出头)
(2)词语理解: 娴熟 打趣 沉吟 铭记 炉火纯青 如诗如画
准确朗读;练习正确书写;想想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个词;自主选择词语练习说一句或一段话。
4.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一要注意听其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利。二要注意体会文中“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
三、初读感知
看课题质疑,师生梳理问题,师板书主要问题。
(为什么钢琴之王加上双引号?类似的简单问题可由学生解决。)
课文共几处描写了李斯特的微笑?钢琴之王为什么微笑?
师: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读课文,看看谁能自己寻求到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阅读课文,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愿意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答课文写的是“钢琴之王”李斯特帮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姑娘的感人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
(一)自主学习
1.出示:
“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钢琴之王”每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微笑的?他为什么要微笑?姑娘当时的表现和感受又是怎样的?可以做简单批注。
2.学生自读自画,自主交流探究。
(二)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李斯特的“三次微笑”
1.第一次微ぃ旱4自然段
寻找“学生”,和蔼可亲(亲自调查,没发脾气——先了解情况再下结论。)
(1)当李斯特知道这个姑娘冒充自己的学生在这里举办钢琴演奏会时,为什么没有发脾气,反而微笑?
(2)看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练习读。
姑娘表现和感受:脸红,羞愧,泪水夺眶而出
(3)朗读2—7自然段。
2.第二次微笑:第12自然段
明白真相,微笑鼓励。
(1)李斯特为什么提议与姑娘同台演出?他的用意何在?讨论并回答。
小结:李斯特主动提出“师生同台献艺”,这一举措,使当时流传的猜测不攻自破。虽然李斯特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小姑娘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谎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多挣一些钱,去帮助妈妈减轻负担),但是,李斯特一定考虑到仅仅不指责还不够,还要想出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姑娘走出困境。于是就产生认下这个学生,甚至提议与她同台献艺的惊人举措。[]
(2)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这位姑娘,你会怎样想?
姑娘表现和感受:惊讶,激动,眼泪又流了下来。
(3)姑娘的两次泪水有何不同?第一次是羞愧的泪水,这一次是感动的泪水。
(4)自由读8—16自然段,分角色对读。
(5)此时你对李斯特有了怎样的认识?
3.第三次微笑 第21自然段
献艺成功,微笑祝贺。
(1)李斯特怎么说的?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出示:
李斯特也把一束金黄的郁金香送给了姑娘。他微笑着说:“祝贺你演出成功。姑娘,你是我所有的学生中最勇敢的,居然没有通知老师一声,就加入了我的学生的行列。”
(2)体会,李斯特的话什么意思?从他的微笑和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李斯特为姑娘的进步和(姑娘演出成功意味着)摆脱困境表示真诚的祝贺,也为自己真诚帮助了别人发自内心微笑,但同时又用幽默的语言一语双关对姑娘冒充自己的学生作出了善意的批评。
(3)姑娘是怎么说的?读一读。她当时的心情怎样?
姑娘的表现和感受:为成功而喜悦,由衷的感激、羞愧
(4)分角色朗读,指导,评读。
三、理解重点句,写出感受。
(一)理解重点句
1.是呀!在李斯特“微笑”的帮助下,李斯特和姑娘同台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面对鲜花和掌声,面对由此即将改变的人生之路,姑娘明白了一个道理,她说出了发自内心深处的话。
轻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出什么?出示:
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只有点滴的帮助,对身处困境的人来说也如黄金般珍贵。
2. 自由读,联系上下文,你是否对此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3. “黄金般珍贵”指的什么? 为什么这么比喻?讨论
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给足时间引导学生谈出真实感受,谈之前,鼓励学生要把自己的语言整理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注意“如果……即使……也”对句子的表达作用。
4.此时此刻,你认为李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结合课文对李斯特全新的认知。配合板书。
(二)结合实际写感受
1.导语:透过李斯特一次次善意的微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度宽容、真诚善良、对身处困境中的人能够主动给予无私帮助的“钢琴之王”。“钢琴之王”的微笑,挽救了一个困难的家庭。“钢琴之王”的微笑,改写了姑娘的人生。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再留意。
2.出示: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有不少感受。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请你写一写。
提示:感受最多的地方“是指文中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的表现(语言、动作、神态)等有较深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其中某一点就可以。更可以结合实际。
3.学生写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不要放任自流、主次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