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齐读课题,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
     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指名读文。
       教师关注:本课的六个生字和多音字“撩”“亟”的读音。
    (2)读出停顿。
       课件出示:标注停顿的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三)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学生齐读
  (四)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师:读得过瘾!我想问问:读这个笑话,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
     学生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自由练读: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
     指名读文,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过渡:真是有意思。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屏幕: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
     过渡:孩子们,不急于回答,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值大雨)嗯,在这个鬼天气里,首先出〉氖恰—(赴饮夜归者),雨中的他——(持盖自蔽)。此时,他看见——(一人立檐下),那人——(即投伞下同行)?br>      师:然而同行的夜归者与投伞者却只字未聊。下雨借伞同行,不语就不语吧,为何又说遇见了鬼呢?
     指名读文
     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小点声啊,别让鬼听到你的心里话呀!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赴饮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学生想象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配乐)(师: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
     小结:爽极了,掌声在哪里。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学生回答。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过渡:说的好!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悟理,齐读全文。
     师:回家后,你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赴饮者          投伞者
                      疑神疑鬼

  相关链接:《活见鬼》课堂实录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