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案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当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它连贯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所吸引。语文老师都知道,《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作者写的好,大气磅礴,气势恢弘,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不单是学生,老师也一样。跟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也有这样的感受。


遇到这样不好处理的课文,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深入地专研教材,首先让自己读懂读透。但是由于思维一直被以往学习模式的限制,我对课文的设计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对课文的梳理及分析上。根据课文内容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梳理和分析,保证上课思路不乱,不过这样上,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像以前一样,学生学得吃力,学习压力大,对课文主题难以理解,不能调动其学生积极性,最后导致课堂沉闷。


后来星期一集体备课的时候,有老师提出了采用新的理解课文的切入口:抓住文章的几个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其中的四个好字“好”在哪里?这样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题了。同时又有老师提出应该在分析第二部分四个“好“字 的时候不但分析它的内容而且也把主题也贯穿出来了,在分析内容的时候顺带也把的句式也引出来了。这样的想法果然使文章清晰多了,而且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所以我决定应该这样安排课程: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然后,采用品读的方法相结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突出自主合作的学习形式,让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


事实证明,这种“非预设性” 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