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官底镇中心小学 张亚莉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专项训练: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有关瀑布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声音很大,景色很美。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


板书课题:瀑布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生字。


pù dié tān bān yù chèn ping wù sōng zhàng jiǎo zuò chén


瀑 叠 滩 般 喻 衬 屏 雾 松 丈 脚 座 尘


①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②开火车带拼音读(读正确的学生跟读)


③教师正音:衬着(chèn)


④去拼音开火车读(读正确的学生跟读)


⑤教师相机抽读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知道怎样才能学好。确保学生自学的时间,使其能自主、自由地学习。


(二)学词


1.出示词语:瀑布 叠叠的浪 岸滩 这般 比喻 衬着珍珠的屏如雾松林千丈青山 脚下 一座 如尘


2.学生自由读。


3.开火车读。(读正确的学生跟读)


4.教师相机点拨。


5.男女分读。


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难词点拨:


如烟、如雾、如尘:像烟、像雾、像尘。


千丈青山:很高的绿山。


【设计意图】通过学语言,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三)写字


1.学生自主观察田字格生字,同桌交流写法


2.自学写字(步骤:读一读字音、想想生字笔顺、提一提该注意的地方。)


3.强调:“尘”小字中间是竖,两边是点


4.描一描,写一写。


5.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观察、临写、交流与教师范写相结合,提高写字效率和写字能力。


三、熟读感知


(一)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


3.学生再读


4.班内抽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5.同桌互读


6.班内展示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感知内容


本文共有( )个小节,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瀑布的全身()衬着(),仰望瀑布它像(),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的如(),如(),如()。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内容。


板书设计:


瀑 布


衬 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本文共有( )个小节,瀑布的声音好像( ),又像( )。瀑布的全身( )衬着( ),仰望瀑布它像( ),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的如( ),如( ),如( )。


【设计意图】复习检查,既可以反馈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本节课做好准备。


二、专项训练——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进行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的专项训练。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第一小节,练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


2.说一说:瀑布的声音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联系文章同桌互相帮助解答,说说自己的看法。


3.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并画出“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二)同桌讨论


(三)组织全班交流


(四)教师点拨


1.(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再读第一小节找一找


3.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4.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就叫他比喻句


(五)小组小节练习找比喻句


1.小组自读


2.同桌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找比喻句的方法,为今后的习作练习做好铺垫。


三、展示检测


1.有感情朗_诗歌中的比喻句。


指名读,集体读。


2.同桌互谈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既锻炼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板书设计:


瀑    布


声音: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全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仰望: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

→ 点击查看“张亚莉”的其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