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晋祠》教案(4)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家园”为话题。《美丽的晋祠》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本文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按总—分的顺序,有条理地、详略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读熟课文,因为本课生词新词较多,作者描写优美细致、用词准确精当,联想丰富,修辞手法运用多样,熟读课文可以扫清阅读上的障碍。


教学时,首先我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课题“美丽的晋祠”入手,抓住“美丽”这一关键词,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总起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研读此句,生发出下列三个问题:山、树、水又美在哪里呢?


研读文本时,抓住上述主要问题,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重点研读下列三句话:“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闪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感受、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品评;通过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联想,从而感受山的魅力和树的风姿,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更深刻地理解在说明事物时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在研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2、3自然段在文本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即都是先说明事物的特点,最后一句话写自己的感受;在说明事物特点时,采用分述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我在此基础上小结:在说明事物特点时,采用引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叫它“文艺性说明文”。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水)


(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1、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四)、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


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2、为了是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


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