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课后反思》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力求通过角色转换,让孩子在做事情时要认真负责,教育学生初步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光看外表。


一、提问要有价值


课题和前面学习的都不一样,以此为突破口,紧紧围绕“能不能当”进行,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答案的寻找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时而是跳跃的,时而又会被堵塞,当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思维又会不断的相互碰撞,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质疑。在学生质疑中,我们还要对这些问题及时的梳理,筛选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做为课上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探究点。当我们的课堂设计与孩子们的求知点发生冲突时,我们必须抛开自己的教案,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去,并顺势而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在质疑—探究—解疑的开放过程中,皆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敢想,敢说,敢问,敢批判,让他们的天性得以不断的舒展,个性变得更为突出!在齐老师的帮助下我将“麻雀、乌鸦了解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改为“他们是怎样调查的?”这个问题就有思考的价值,孩子们不仅仅知道的是了解的情况,这个问题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孩子们一读书就知道,孩子们感受到小乌鸦做事认真、负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不仅自己亲眼目睹猫头鹰在大白天在睡觉,而且还向周围的邻居打听情况,多么认真负责呀!读出来,让孩子明白虽然它调查的不全面,但是它做的也很认真。


二、角色转换要到位


这篇课文里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那么角色转换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是凤凰大王,孩子们就是小乌鸦、小麻雀等角色。虽然在教学中孩子们体会的不是很到位,但是我有意识去让孩子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从文字当中悟到一些更深的内容。


三、理解方法要多样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一文,我让学生拿起笔来算一算: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天里捕食野鼠1000只,假使一只野鼠在一个夏天吃掉一千克粮食,一只猫头鹰能为人类抢救下多少粮食?学生很快就算出了答案:1000千克!一袋粮食按50千克计算,相当于( )袋粮食?(20袋)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孩子们立刻明白了猫头鹰为什么会被称为“田园卫士”了。


理解课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得法,而且要有思维的价值的。这就需要教师潜心去设计,做到“走进文本、还要走出文本”。


四、考虑问题要全面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这篇课文是个开放性的结尾。既然这样,在课文结尾处,我就放手,猫头鹰可以当劳动模范,但是鸟国里的有很多鸟类朋友,还有谁能当劳动模范呢?把课文内容拓展开来,体现了答案不唯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