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账单》教案(4)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单元解读:


《母亲的账单》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板块中的第四篇课文。这一板块围绕“我们的世界”共选编了四篇课文,我们每一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他们的世界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身边的每一件事物,与成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选编此篇文章,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回归到自已的思维空间,在属于自已的世界中尽情地体验与畅想。


二、文本解读:


《母亲的账单》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小彼得因为经常看到爸爸做生意,于是萌生了向妈妈开账单索要报酬的想法,并在看到看到妈妈的另一份账单之后受到教育,打消了最初的念头。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切入角度,把母爱的无价、无私表现得极为动人,并且通过小彼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懂得了母爱的无价。


三、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无私的爱。把子女娇惯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公主,尽享被爱而忽略付出爱,基于这种普遍现象,抓住本课这一教学契机,反复读文,对比账单,仔细体会小彼得帮妈妈做事需要报酬,而妈妈为小彼得做事却不需要报酬这一强烈反差所包含的母爱无价、无私,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天下所有的母爱都是无价、伟大、不求回报的,进而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回报父母的爱,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体会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爱,让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会小公民。


四、设计理念: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做到情知共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解感悟课文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语文教学观。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比两份账单,培养学生读文自悟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懂得感恩,回报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


对比两份账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四)教学关键:


小彼得懂得了妈妈的爱,还回报酬,借机升华感恩。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结构:


我的课堂结构是:激趣导入——质疑定标——品读课文——升华感情。


(一)激趣导入


在新课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账单,告诉学生账单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后问,你收到过妈妈写给你的账单吗?德国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就收到了这样的一份账单,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妈妈的账单》。[]


这样,通过问题激趣,造成学生头脑中的强烈悬念,激起他们急切的求知欲望,迅速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质疑定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标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板书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妈妈为什么要写账单?妈妈的账单上都写了哪些内容?妈妈的账单起了什么作用……


然而,仅仅让孩子们提问,没有归纳是不行的。因为孩子们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把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归纳、提炼出来,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问题,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了孩子们的内在需要。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又保证了课题高效、有序的进行。


(三)品读课文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而这种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必须通过学生充分地读,才能有所感悟,受到熏陶。因此,对于课文的品析,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范读、齐读等,抓住重点语句来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


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我先安排了一个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对于文章的脉络有个清楚的认识。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彼得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习共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研究彼得的帐单,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彼得的为人,使学生明白彼得是个听话懂事能干的孩子,只是在给妈妈干活要报酬的这件事上表现得不够懂事;二是研究妈妈的账单,体会妈妈对彼得的爱。


其实妈妈对彼得的爱浓缩在课文的很多地方,只要孩子们细细去找,就能有所发现。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养育了十年,到头来竟然还是自己欠孩子的钱,做妈妈会是一种怎样的痛心?可是她却把这种痛深埋在心底,想尽一切办法来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这无言之中所蕴藏的、宽容的爱怎能让人不肃然起敬,为之动容呢?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时,突然发现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妈妈满足了儿子那不懂事的要求,却又写下了一张总额为零但满载母爱的账单。这个举动包含了妈妈多少的期待和尊重呀![]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十年,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十年的幸福生活,包含着多少数不清的心血和付出?十年了,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付出的何止这些?在这一点一滴之中,妈妈那浓的化不开的爱呀,怎么能说得尽呢?


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或许能感受得到妈妈对彼得的爱,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妈妈这样做的深刻含义。为了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对母爱的依恋,我创设了一个口语训练的环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一下,十年来彼得的妈妈是怎样照顾他的?


和着如泣如述的音乐,孩子们细细地体会着,母亲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由得涌上了心头。


或许每天早晨,当彼得醒来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或许每天晚上,彼得睡着了以后,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一夜起来好几次为他盖被子;或许在彼得生病的时候,他的妈妈也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焦急不安地守候着他……


就这样,那无私的、用心良苦的母爱化作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定格在了孩子们的记忆里,勾起了孩子们对爱的深思。


3、然而,只有这样粗浅的回味是不够的。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埃德尔曼财经组织的一份报告,希望它能带给孩子们更大的震撼:


有名的“埃德尔曼财经服务组织”曾经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评估,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母亲所做的各类型工作改为出钱聘人代劳,那么,子女一年所付的工钱将高达63.5万美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养育一个子女十年,子女应付的工钱就是63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00多万!


这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多得让人无法想像!但即使是这样,还不包括妈妈对彼得的爱,因为爱是千金也买不来的,爱是这世界上的无价之宝……


然而,就是这样的付出,在妈妈的账单里却都是零!这,又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她是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付出的,她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让孩子回报呀……


真是“大爱无言,真爱无声”!就是这样一张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改变了孩子,甚至改变了他这一生对爱的理解……


4、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带着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敬意,最后,我又让孩子们回归课本,再次通读全文,细细回味,相信这种感悟会积蓄得更浓更浓。


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三次读文的安排犹如三个台阶引领着学生步步登高,逼近文章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经历了“三次读文”的语言实践,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读中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使他们的赤子之心得到释放。


(四)升华感情


其实,天底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用无私、无声的爱小心地呵护着我们;天下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他们幸福地享受着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是早上按不停的闹钟,是晚上窗前等待的身影


妈妈的爱,是为我捏肩捻脚的双手,是为我奔波劳碌的双脚;


妈妈的爱,是病床前心痛的眼泪,是用嘴吹凉的一杯水;


妈妈的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一生的征程……


可是作为儿女,我们又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就这样,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妈妈的爱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一首很有震撼力的歌《烛光里的妈妈》,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倾诉自己对妈妈的爱,来结束全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行动起来,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整节课我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触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了沟通教师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在阅读中,引领品味语言的独具匠心,让学生在读中实现了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特别是在升华情感这一环节,学生的内心都会被母爱的伟大所深深震撼,心ㄔ谂鲎仓蟹裳铮生命在阅读中成长,我的课堂也会充满着爱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