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那只松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整个故事都围绕着父亲逮、放松鼠面展开,充满情趣而又寓意深远。
1、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2、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心灵美。
3、 教学难点:开门见山,篇末点题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点拔至关重要,而这一切都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揣摩、感悟。对于关键词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理解。了解倒叙,开门见山,篇末点题的写作手法,要引导学生自已支发现特点,但教师要进行讲解、总结、使学生对此有较深刻的了解。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是一条主线。因此,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以此为依托,有感情朗读,默读快速浏览是学法之一,读中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是学法之二,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是方法之三,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四、说流程
(一)谜语导入,激趣质疑
“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这一谜语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再拿出一只可爱的松鼠玩偶,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置了一个向课题质颖的环节。“那只松鼠怎么了?”“为什么用《那只松鼠》作为课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文章的主要线索与内容几乎全被问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带着他们心中的谜团去读课文,那种探究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本环节重在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惦记松鼠 逮,放松鼠 惦记松鼠”,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分段并了解倒叙这种叙事方法。
(三)精读、品味人物情感变化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因此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自学,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松鼠外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小松鼠动作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学习任务具体化,是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惯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进而抓住关键词语“圆球”“嗖”“”异乎寻常的高兴“,更进步体会作者的兴奋无比以及充分反映 那只松鼠的表睐。
(四)品读,抓住关键词句
首先,教师情境过渡,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成了作者的囊中之物,我兴奋无比,当我异乎寻常的高兴的同时,我们人类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小松鼠也是有生命,有感受的,此时,困在网袋中的小松鼠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继而小组讨论,体会小松鼠此时此刻,绝望、抗拒与乞求。想一想,选择你自已的观点”
A:为了 ,我觉得应该不放;
B:为了 ,我觉得不应该放;
学生们选择观点后各抒已见,这样更能体会到父亲此时此刻的思想斗争,从而揣摩出父亲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五)总结学生,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找一找“那只松鼠”出现了几次?在哪儿出现的?在此基础时,教师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由此小结:文章以那只松鼠作为课题,开门见山篇末点题,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那只松鼠的喜受与难忘,更难忘的是父女俩那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国已经建立了2531个动物保护区,在这里大熊猫可以悠闲地吃着竹子,长颈鹿可以惬意地散步,屡牛可以快活地奔跑,我相信我们人类只要伸出友爱之手,动物一定能成为我们的朋友。
五、教学效果预测
教学中,通过初读、精读、只读等程序,力求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从而体会人物至真、至善的内心世界,这就是《那只松鼠》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而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总是过于心急,希望在本节课中,朗读指导能够到位,才能达到读中体会,读中品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