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暴风雨中》评课稿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课选自三年级语文试验教材,我们 全组老师有幸观摩了杨浦小学的陈樱老师执教这一课的教学录像,老师们深感受益匪浅,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家感触较深:


1、双向质疑,引导自主学习。


基于老师在课前对学生学习起点能力的把握和了解,课中展现出对学生质疑有充分的预设,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还设计了师生、生生双向质疑的细节,使质疑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发展有机融合,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引导他们主动质疑探究,然后开展自主学习。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迅速地梳理了他们的问题,又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抓住6个重点问题并用最简洁的词语分类板书在黑板上,它们是:“乱跑? 淋透?打扰?向着、背着、撑开?向上?记号?”理清了主线后,整堂课围绕这几个主要问题,以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进行阅读、质疑、争辩,从而达到感知、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筋,喜欢自己去尝试的人,从而对他产生敬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提问的好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


2、目标清晰,知识分类明确。


整堂课,书声朗朗,情趣浓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这跟老师知识分类、目标导向明确是分不开的。本课应掌握得知识与技能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心甘情愿”等词语。过程与方法是:通过朗读质疑,让学生明白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过程;通过辨别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筋,喜欢自己去尝试的人,从而对他产生敬意。在教学设计中,陈老师将陈述性目标知识和程序性目标知识的教学做了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采用了观、演、读、思、练等一系列使能目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学法渗透,注重语言训练。


毋庸置言,语文课承载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学习语言,适时渗透写作方法的设计也获得老师们的好评。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老师从教材中找到了语言训练点:模仿文中妈妈找牛顿时的动作描写,自己试着写一句话,要求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材料(1)“我喂金鱼”(2 )“明明找橡皮”。学生有了文中的范句,就有了写好句子的方向。有一个学生这样写:明明瞪大眼睛,撅着屁股,猫着腰,仔细找橡皮。同学们听了也忍俊不禁。看了这一片段,我们以为:如果语文课上都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一步一步提高得更快。


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永攀高峰,我们觉得这堂课有两点值得商榷:


1、学生的朗读还有提高的余地。一节课下来,学生读课文的水平未得到明显提高,这也许与教学中给于学生感悟时空太少有关。


2、学生语言表达习惯、语态语貌的培养应更重视些,因为这些习惯将会陪伴学生终生,所以必须从小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