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及习题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石家庄市桥西区外国语小学 张炜 路晶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性的感人作品。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圈划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并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绪。


布置预习


1.查找史铁生的资料,了解史铁生的经历,搜集相关作品。


2.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预设: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激发学生情感。)


二、交流资料,走进史铁生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阅读了有关作品,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本文作者15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身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史铁生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都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儿子摇车拐出小路,她总是伫立在门前,默默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突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只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时,只有――49岁。


师小结: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希望,此刻,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感悟、体验。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央求、敏感、淡雅、诀别”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名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读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预设:找一至两名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及时的评价总结,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出4个小故事。)


2.透过这四个小故事以及相关资料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史铁生与他伟大的母亲。谁能用简练的语言帮助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面对痛楚的“我”母亲又是怎样做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结合具体词句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预设点一:文章第一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暴躁无常的表现体会其痛楚的心境;抓住描写母亲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的词句,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感受母亲对“我”深深的爱。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同时要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体会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


1.抓住“暴躁无常”、“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的捶打”体会“我”的痛楚无助。(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


师适时提问:看到这样的“我”,母亲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2.为了怕刺激敏感脆弱的儿子,母亲“悄悄的躲出去”,但又因为不放心,担心儿子做傻事,于是“偷偷地注意”着,平静之后“又悄悄的进来”, “眼圈红红的”母亲心里比儿子其实更痛苦,但还要抚慰儿子受伤的心灵。


3.绝望无助的“我”“狠命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看到此情此景,母亲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还要“忍住哭声”劝慰儿子“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儿……”


朗读指导:指导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


预设点二: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面对绝望无助的儿子,母亲尽可能的用自己的深爱给儿子以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心,但通过第二段的描写,我们知道其实母亲早已身患重病,她的那句“咱娘俩一块儿好好活儿”有着深刻的含义,但“我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心其实是最痛苦的。


预设点三:母亲央求“我”看花。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一个“挡”字体现了母亲的细心,无微不至的爱,不想让 “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憔悴”说明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为了照顾我更是心力交瘁,“央求”一次能看出母亲的用心良苦,他要让儿子好好活下去。


2.“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喜出望外”是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母亲的“喜出望外”仅仅是源于我答应去看菊花,我偶尔的平静、心情好转就可以让母亲喜出望外,足以说明母亲爱我的深切。


3.母亲“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絮絮叨叨地”说着话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回答高兴地不知所措,以至于多说了话而说漏了嘴,于是忽然不说了,怕再说错话刺激儿子,要知道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母亲比“我”还敏感。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处不在了。


4.“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说——悄悄出去”母亲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彰显出深切的爱子之情。


朗读指导:朗读时つ盖仔那榈谋浠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预设点四:母亲的临终嘱托.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


预设点五:文章最后一段,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预设问题:


1.从“最后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颜色的菊花绽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懂得了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仿佛看见作者手捧鲜花与母亲的亡灵对话,怎不令人泪下?学生自读自悟,汇报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激 ,有愧疚,有慰籍,有思念。


三、升华情感


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一个平凡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动着母亲的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母爱是怎样的?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正站在母亲墓前,你想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绪


1.创设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祭祀时节,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对母亲诉说些什么呢?试着设身处境,写一写,说一说。


2.配以哀伤悠扬的音乐,学生自由写话,再自由说一说。


五、开放作业,延伸文本


1.印发《背影》《给傅聪的一封信》《爸爸的花儿落了》《秋天的怀念二》等文章,要求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阅读方法,分析人物,深刻领会文章中所饱含的深情,读出自己;推荐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等史铁生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及作品。


2.写话练习:通过本文的学习,可能有同学想对父母说几句知心话,也许当面不好意思说,请你把它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爸爸妈妈。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导入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为学习文本做好了情感铺垫。


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意义。


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神态、语言、动作等角度感知母亲形象,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导入环节,既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谈,并体会着“我”的心境以及母亲的心情充分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内心,感受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并体会“我”的愧疚之情。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 让抓住文中细节描写来谈谈母亲的伟大无私,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课堂是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导、追问,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文本—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桥梁。


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之情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


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出的热流,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动口读、说,动脑想,动手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病隙碎笔


史铁生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の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我仅仅算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尤其需要公认。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当然,文责自负。


写作救了史铁生和我,要不这辈子干什么去呢?当然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画彩蛋,我画过,实在是不喜欢。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能。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这样,居然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况且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待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我确实看见了名的荒唐一面,不过也别过河拆桥,我记得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它伸出过善良的手。


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不见终点的路。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磨擦。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 “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他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な堑模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题(一)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侍(shi si)弄 憔(jiāo qiáo)悴 整宿(xiǔ sù)


二、根据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三、变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瘫 ( ) 侍 ( ) 捶 ( )


悴 ( ) 豌 ( ) 诀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抓住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关于母亲的四件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了一个___________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课后练习题(二)


第一课时检测题


一、你都会写吗?


tān huàn shì chuí qiáo cuì


( ) ( )弄 ( )打 ( )


shàn wān jué


仿 ( ) ( )豆 ( )绝


二、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检测题


课文传真


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________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借助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四件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母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题(三)


第一课时检测题


一、请选择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打“ˇ”,把错误的音节改在后面括号里。


tān huàn shì


1.偏瘫 瘫痪 侍弄 ( )


chuí sù qiáo cuì


2.捶 打 整宿 憔 悴 ( )


shàn wān juē


3.仿 膳 豌 豆 诀 别 ( )


二、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怎样关心我的?从哪里体现出来?(四件小事)


1.“我”发脾气时,( )。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 )。


3.母亲央求“我”( )。


4.母亲的临终( )。


第二课时检测题


一、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瘫涣( ) 翻来覆去( ) 决别( )


憔粹( ) 喜出往外( ) 暴燥无常( )


二、用简单的话说一说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