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板凳》是教科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识字和读文都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本次会诊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处理好识字和读文的关系。
识字是读文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字和读文在平日教学中看上去似乎是互相干扰的、对立的,实质上两者应该是一个彼此融合的整体。识好字才能读好文,读好文会进一步识好字。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一课时的任务量都是很大的。两课时里既要认识好14个字,又要学会8个生字,同时还要读好课文。如果不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处理好识字与读文的关系,那必定是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也累,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率,结果字没识好、文也没读好,使我们欠下很多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就要求我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处理好识字和读文的关系。
根据这一会诊主题和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三个小板凳》两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认识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认识部首“卩”和多音字“教”。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充满信心,努力进取。
今天我讲的是第一课时,重点完成识好字、读好文。
首先,在引出课题之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进行初步的练读。对预习情况的把握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在这一环节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圈没圈生字、标没标自然段序号、认没认字、读没读课文……这些情况对整节课如何识字、如何读文、如何让孩子们学得更好有着重要意义。在练读课文的过程中先是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尝试读,再听老师范读,接着是自由练习读和合作练习读。这一环节给了孩子们很多读课文的机会,目的就是让他们有更多与生字见面的机会,在读文中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感悟生字的音、形、义。
然后,按照自然段品读课文,随文识字。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与生字多次见面之后展开的。边读课文边有选择地重点处理几个生字,作品的“品”、“却”、惊奇的“惊”、改变的“改”等。在此,我设计多处让学生演一演的机会,比如“惊奇”和“静悄悄”的表演,学生很喜欢,而且在真切的生活感受中读文和识字效果必然会格外好。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朗读老师说的话和爱因斯坦说的话。同时努力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有这样的一个设计:假如你是爱因斯坦的老师或同学,你想对他说点什么?通过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还可以使孩子们在读文后的情感态度变化得到展示,从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接着,是检测、巩固识字。
最后,指导学生写两个字。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处理好识字和读文的关系。”这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主题,是一个需要更多时间、更多人探讨与研究的大课题。我的这节课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其中必然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参加会诊活动的领导和教师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