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九寨沟》说课设计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说教材】


《人间仙境九寨沟》二年级第二学期“传统美德 祖国名胜”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介绍了位于我国四川省北部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课文第1节介绍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和名称来历。第2、3节介绍了九寨沟的自然美景和异兽珍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秀美的画面。最后一节写了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


【说学情】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逐渐能够适应开篇阅读,对阅读渐渐产生了兴趣,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希望得到一些阅读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朗读中加入自己的感受,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还是有阅读的欲望。九寨沟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尤其是奇异的地域风情,是学生无法想象的,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美丽风景。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集中、明确、适切的原则,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设计)本阶段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去理解,并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


【说教法】


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一条经验叫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比较多的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老师提出来未尝不可,但是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循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例如:二年级学生对课文提出的基本上是对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事物提问,例如什么叫“出没”,什么是“异兽珍禽”?而针对课文结构或作者写作意图的问题很少,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体会最后一节和前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总之,问题不管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说学法】


写景、状物文章,一般都有总起句或总结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或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只是自己不能进行总结归纳,若教师能抓住这些时机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如:在进行本课教学是时,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总结句“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对全文进行感知,再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谈谈印象中的仙境,然后从仙境入手,引出课题。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采用变序法,即从课文最后一节入手,了解作者写作方法:分述——总结。并围绕“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等词语,学习课文第2.3节。在学习课文第2节时,主要采用引读的教学方法,抓住关键词语,例如“一座座、清澈见底”等,指导学生体会课文语句的精妙。在学习课文第3节是,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进行朗读。并借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品词品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同时,对文中关键词“也许“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最后,设计说话训练:九寨沟 ,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有时间多余的情况下,让学生选用词语进行拓展训练,即补充古木参天的内容。


【教学实录片段】


师:九寨沟不仅有美丽的风光,更有许多异兽珍禽出没。让我们读准多音字:出没(mo)。


学生跟读词语。


师:默读课文第3节,找到你最喜爱动物,把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默读。


师:谁愿意来交流。


学生1:我喜欢描写猴子的句子:也许,就在不远处,一只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我觉得这句话里的神态描写非常好,眨巴着机灵的小眼睛可以看出这只猴子非常可爱。


师:你真会学习,找到了描写神态的句子。它的动作是怎样的?来一起做一做。


学生做动作。


师:这个动作叫——攀吊。把字音读准。还有谁喜欢这句,想来读一读的。


指名两位学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想交流。


生2:我喜欢这句: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


师:你句子读得很通顺,有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吗?


生3:因为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所以我很喜欢。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而且这熊猫的样子是——憨态可掬 若无其事,一起读词语。


学生读词语。


师:男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出那憨憨的样子来。


男同学读。


师:你们看,那羚羊也十分可爱呀,我们一起读句子。


学生齐读句子。


师:九寨沟的确是异兽珍禽的乐园啊!


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如何让兴趣奏响中学语文课堂的和谐音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而事实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生自学课文第3节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也许”,使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疑问,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


【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在课堂中,一位孩子起来问“老师,课文里说九寨沟里有许多“异兽珍禽”,那原始森林里面有没有猛兽?”我一愣,但我马上处理了这个问题,对他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这对了解九寨沟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局限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训练材料】


一、基础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泊( pò bō ) 映( yìnɡ yìn ) 若(luò ruò )禽(qínɡ qín )


2.组词。


境( )沟( )憨( )禽( )


镜( )钩( )敢( )离( )


3.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你选几个摘录下来。


4.选词填空。


倒影 倒映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 )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看着湖里的( ),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景色之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