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教案(3)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 “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你认为这三个成语中分量最重的是哪个字?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读法是从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出声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 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 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译成“的”。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 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拥有。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最好用上“义”字。同学们可以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 。(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认识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许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读一读。@20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声的告诉老师。@21读: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 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会平凡一生,但毛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