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宠的象》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说教材


《受宠的象》主要讲述的大象在朝廷获得了恩宠,森林里的动物们对此议论纷纷,作者借助动物们对“大象受宠”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告诉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只看到自己优点和长处的人。文章的语言描写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辅以各自不同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群夸夸其谈的动物。


这则语言是《小故事,大智慧》这个单元里的一篇课文。《小故事,大智慧》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八单元。


本单元以寓言为学习内容,通过单元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理解寓意,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希望通过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小故事,人生大舞台的敏锐的感知和体悟,开发学生的智慧。据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动物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


2、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优点,而要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要真心地赞美别人。我将“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文本的特点,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动物们人格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突破对这一重点把握。故“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来体会动物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积累、合作、感悟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合作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激趣导入、指导诵读、合作研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感知寓言故事,品味富有个性的语言、感悟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


3、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4、本节课还辅以PPT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体现现代化教学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一理念。


四、说学生


1、六年级的学生大多为年龄11——13岁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对课外读物中的寓言小故事的内容感兴趣。


2、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初步学了阅读现代文的读书方法;而且前几天我们已经学过了《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学生开始初步接受主动积累、感悟、合作学习的途径。可以说他们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对生活中的小事感知、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3、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感悟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刚刚学过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围绕寓言设计了两个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受宠的象》。


(二)散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筛选信息。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寓言内容的基础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突破口的切入不准备放过多的时间,只要设置三个恰当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筛选重要的语句并对所需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2、突破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从而带领学生逐渐地走进寓言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中去。至此,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得以完成。


以上散读研读课文,从学习形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有目标地、快速准确地筛选重要信息,突破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去筛选信息,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


设计三个步骤的阅读程序,先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内容,再整体理解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寓意。这样环环相扣,思路清楚。


(四)拓展延伸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设计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优点,而要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要真心地赞美别人。


(五)布置作业


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其中必做题是以写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巩固本节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做题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