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语文课应该是简单的、扎实的、朴实的;语文首先是姓“语”。以上观点都是对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的很实在的思索。今天我听了董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是一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紧扣“求贤若渴”,自读自悟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学生围绕刘备“求贤若渴”这一中心,自由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看似自由,其实在课堂中却能多次看到教师精彩的引领作用,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感悟他的求贤若渴。学生在自读感悟了3句句子后,教师适时地穿插了有关历史资料说明“等候的时间长”,最后教师又通过师生合作反复朗读的方式,突出刘备的“恭恭敬敬”。整堂课师生的合作很常态,语文味十足。
二、走进人物内心,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的想法,指导学生朗读,祈祷了很好的效果,刘备的大声斥责,张飞的卤莽,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得惟妙惟肖。指导朗读时,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朗读很有层次。
三、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大语文观。
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教师不时插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身份的资料,以及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的内容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的最后又观看了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场面,更深地感受到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求贤若渴精神所感动才出山辅佐刘备。教师还通过小建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整堂课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具有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
四、研讨之处:
刘备在三顾茅庐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张飞,张飞的卤莽更突出刘备的诚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还应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体现。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恭恭敬敬等候的时间之久时,拓展了一个资料,这对文本的理解很有好处,但所呈现的资料的古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半晌、时辰等,这样的拓展才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