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


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


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


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


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


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


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


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


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


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


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


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


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


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


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


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


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


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


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


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


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


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


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


。“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


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


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


、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


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 (红红的)果子 (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 (粉红的)桃花 (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圆的)西瓜 (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


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


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