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准备:


积累描写春天的散文诗歌。


教学过程:


一、美文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春节一过,我们便迎来了一个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春天。记得以前,我们曾积累过一些关于春天的描写。谁来给大家诵读,把大地回春的这番美景展现在大家面前。


出示三段描写,配以图案。


1)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指生(背诵)。


师:春天到了,积雪融化,溪水潺潺,(读词)还有呢?


出示:溪水潺潺


2)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指生(朗读)。


师:春桃吐蕊,杨柳抽芽,真是桃红柳绿呀!(读词)


出示:桃红柳绿


3)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一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边歌边舞。


齐读。


师:春天更是百花竞放的季节,群芳斗艳,姹紫嫣红。(读词)


出示:姹紫嫣红


4)师:这些语段都抓住了不同的景物描写了春天。


2、著名女作家萧红也描写过春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笔下的春天。


1)先默读简介,了解萧红。


出示:萧红照片+简介


萧红:中国女作家。


(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城人。


著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散文集《跋涉》等。


2)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黑龙江人)师:原来她老家在东北一带。


(写了许多小说,散文。)师:对,她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


(萧红只活了31岁。)师:这真是英年早逝啊!


3、我们的课文就选自萧红写的同名小说《小城三月》。


1)出示:小城三月萧红(带背景图)


“小城三月”这题目多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好课题!(指读;齐读)


2)这里的小城就是萧红的故乡——东北松花江畔的呼兰城。


出示:冬天北方小城照片(呼兰城)


师:这就是典型的北方小城。整个冬季,那里冰天雪地,人烟稀少。沉睡一冬的小城到了三月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着萧红走进小城,去看看那里的三月是怎样的?


二、自学课文,展示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是具体描写春天的情景。


想一想:这篇课文描写春天有什么特点?


2、交流学习的成果。


1)课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当表示“绕着圈儿动”时读“zhuan”;表示“改变方向地动”时读“zhuan”。[]


出示:zhuan 转回来



zhuan 一转眼


同桌开火车读多音字组词;齐读。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纠正部分字词读音。


3)课文中具体描写春天的小节是——


(若说到第七、八节,不是具体描写春天的情景。)


出示第三、六小节内容。


师:看来,大家意见集中,第三、六节具体描写了小城三月的街景。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它们描写的春天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忙着回答。


1)请你认认真真地大声诵读这两小节,读完后说一说小城三月的春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请两位同学分读这两小节,大家再次边听边感受,等一会儿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交流。


(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春天来得特别快,春意盎然.)


3)你能否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小城春天的特点?


出示:热闹非凡来得极快


师:这两节对于春天的描写与以往所学的不同,它们是从“热闹非凡”和“来得极快”这两个角度来表现春天特有的情景。


2、好,大家已基本上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项新的本领——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要复述,首先应了解内容,这一步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做到了。第二步要抓住春的有关内容,反复诵读,直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也就是说把有关内容熟记在心,待会儿能够说得出来。


出示第三节课文,师:先看第三节,这一节课文主要是描写了春天的热闹。默读这一节,抓住有关句子,说说这热闹表现在哪里?


同桌交流.


师:它是从哪些语句写出热闹情景的?(集体交流)


1)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


生说说读读。


谁也找到了这句句子,读一读。


师归纳:这么多人都出来了,仿佛赶集似的,真热闹啊!


2)继续交流。


大街小巷到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呼回来似的。


(有关内容变色)


生说说读读。


师:这声音很响亮,“呜呜呜,呜呜呜”谁来读好象声词?


男孩子对这最感兴趣了,那你们来读好这句句子。


3)出示: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地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哨子有粗有细。


生说说读读。


师:这句句子很长,不用死记硬背。只要抓住孩子们的动作,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就记住了。(动词变色)(指述)


归纳:复述课文,有时可以按课文中的主要语句说,有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


4)总结:萧红抓住了街上人多,吹柳哨的孩子多,告诉我们小城三月的热闹情景。


3、最后请你用说话的语气把刚才熟读的句子说一说。瞧,这就是阳春三月热闹的小城。出示:街景图[]


同桌两人看着图,互相介绍小城三月热闹的情景。


上台指述。


师:瞧,你们已经完成了复述课文的要求,而且说得真好,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热闹的情景。


4、图文并列出示:


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引读:但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看,这就是当时杨花飞舞,榆钱满地的情景。春天极快地来到了小城。


5、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找到有关句子反复诵读,练习口头复述第六节。


(自由朗读;找关键句子诵读;复述)


小组交流,介绍方法。


集体交流:你们抓住哪一句复述小城春天来得极快的?


1)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


指两人读,他把这一串时间词读得真好,(变色)跟他学。指读;齐读(不要太快)


师:春天这么快就来了。看——


(配合多媒体动画制作)


师引述:五天不出屋——


再过五天——


再过五天——


师:谁再来为大家介绍介绍春天的树长得到底有多快?指述。


前后只不过三五——(十五天),小树就已经绿得让你不认识它了。


这情景多像艾青的《绿》中所写到的。还记得吗?


出示:绿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会背的你就背诵;有点忘了的话,就跟着朗诵。


2)还有哪些语句写到春的特点?


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


谁也来说。


3)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地跑过去了。


(有趣,一溜烟不见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春天就这么快的来到了呼兰城,让城里的人欣喜不已。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一节的内容?指述。


6、这两小节集中描写了呼兰城的春天,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回家你就可以说给爸爸妈妈,以及周围没去过呼兰城的人听,让他们也来感受小城三月独特的情景。


7、(出示第一到六节)请你再来读读第一到六节,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柳哨为何不见了?)


指指第三、六节有关句子,这么喜欢柳哨,为什么不吹了呢?


联系上下文读读,能否自己解答这个问题?


(柳哨是用刚发芽的嫩柳条拧成的,有韧性。长叶的柳条就不行了。)


师:对,你读得很仔细,难怪刚长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出来——


因为再过五天——


小结:看来,我们读文章,不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回到课文中再读再思考,这样就会有新的发现。


8、师:了解了呼兰城春天的特点,再来听一听课文的第7、8节,想想这两小节写了些什么?


(朗读录音)


跟着录音轻声读读,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


交流提问。


师评:你们感觉萧红的写法太夸张,不认同她的看法,对吧?


你们对句说睦斫庥欣难,没关系!


你们认为她写得不合实际。


师:先不忙下结论。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读懂名家著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要先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有时还要拿原著读一读。


四、学后存疑。


就说我们的课文,它选自萧红同名小说《小城三月》的最后一章。告诉大家,写完这部小说,萧红便因病匆匆去世。当时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现在的你也许还不能理解。但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等你长大以后再来读读小说原著,就会有新的领悟。那时,有心的你还可以写封信,发 e-mail,让老师来分享你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