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外国语小学 王丽玟
一、教材分析
《诸葛亮和小皮匠》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一篇有趣的历史故事,它取材于民间的谚语: “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课文介绍了诸葛亮追敌来到乌江边,他想的两个过江方法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贴出布告征求方法,小皮匠提供了过江方法,大军才顺利过了乌江。
二、教学目标的制订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然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识字教学。故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我仍然将识字目标放在了首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再聪明的人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这道理可是要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体悟到的。
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两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和小皮匠的过江方法,知道成败原因 。让学生明白:再聪明的人也是需要别人的帮助的。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不管是年代或是故事情节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对于课文中所讲到的“架人桥”、“坐木筏”、“坐皮筏”,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了解诸葛亮的两个过江方法,知道失败的原因。了解小皮匠用皮筏过江的方法,理解成功的原因。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主线,朗读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识字教学以及朗读训练,即: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后,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为课文的一、二两小节。
四、教学设计思路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的重要性,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以朗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以读来帮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一)“读”会生字
为了让学生学起生字来感觉不枯燥,不单调,我在学习每个生字时都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开火车,男女生读,叫号码读,抽读,指名读,齐读等等。我把生字分散开,随文识字,这样更能体现学生识字的自主性,避免了生字一涌而至,学生手足无措的尴尬。而且分散的识字教学也符合低年纪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生字教学分成五步走,且各有重点。第一步在课题出示时教学“匠”,抓住读音和字义。第二步,在师讲故事时教学“士、兵、击”三个生字,只抓读音。第三步,在读诸葛亮遇到困难时教学“礁、挡”抓住字形。第四步,学习诸葛亮的第二个过江的方法时学习“筏、撞”,通过图片和动作演示来学习抓住字形和字义。最后,在说到诸葛亮叫人贴布告时,教学“贴、揭”让学生做做动作来理解词义。[]
我将10个生字穿插在读题、读句等不同时机引出,考虑到了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欲望,把难点分散,且每个生字的教学都有各自侧重点,而不是音、形、义面面俱到。
(二)“读”懂课文
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读懂课文,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教师引读,男女声读,表演读等,更是在读的过程中穿插画一画,演一演,动一动,实物演示等方法,让课堂更活跃,把低年级的课教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首先,第一节的读,是老师讲故事、范读;学生看图、听声,学着读。我用讲故事的方法,把第一小节娓娓道来,并在讲故事创设情景时,让学生通过看我板画、听流水声,先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并理解“水深流急”,激发他们读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诸葛亮遇到困难的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我用讲故事创设情景的方法展开学习,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渐入角色。这样既为整堂课的教学起了个精彩的头,又能起到老师范读的作用。我让学生看看图画,听听水声,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加以指导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第二节的读,我是让学生通过四次朗读,层层提高。第一次,我只是让学生根据内容自由读。随文教学生字“筏、撞”。然后我做第一个勇敢的士兵与学生一起架起人桥,然而我们的人桥被水冲断了。再让学生看看我用纸做的模型“木筏”撞在礁石上是怎么被撞坏的,并乘势引读,师生互动读了第二次。第三次读,我是用鼓励的话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朗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用喜欢的方式第四次读。
这四次朗读中,第二次朗读是重点,当学生了解了诸葛亮想出的两个过江方法后,我分别通过师生演示“架人桥”,“人桥”被冲散,及用图片演示“木筏”被撞坏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如同身受,与文中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为诸葛亮过不了江而担心,帮助他们理解了诸葛亮这两个过江方法失败的原因,攻克了教学难点中的一部分。进而通过个别读、师生配合读、配上动作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朗读质量。
课文的第三小节,我把它变成了我衔接上下文的过渡。通过教师的引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自然过渡。
再次,第四小节的读,是师生互动的读。由于有了前面两节理解性的朗读作为铺垫,加上教师让学生触摸“皮筏”模型,感受“皮筏”又软又有弹性的特点,小皮匠想出的办法及办法奏效的原因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我再采用不同于前,师问学生读的互动形式读课文。
最后的第五小节,我采用了齐读。我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不是让学生直接齐读这一小节,而先让学生直抒自己想法,问问他们看着诸葛亮的大军过了江,有什么想说的吗?(对诸葛亮或小皮匠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夸夸他们也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此时心中的想法,进行说话练习。我希望能通过每节课的说话练习,激发他们在课堂中想说的欲望,培养他们大胆说的勇气,提高他们说话的能力。然后教师根据情形归纳,引出第五小节 。帮助学生归纳,引出再聪明的人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解决了教学目标的第二条。
通过读生字、读课文,我解决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读始终贯穿整堂课。
→ 点击查看“王丽玟”的其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