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关于理解: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理解诗的意思;能通过想象感受“破岩”、“千磨万击”等意象;能通过对比参读、文本拓展阅读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关于诵读:能读通顺、流利,能初步读出诗的节奏和味道;通过引读的形式读出竹子的“韧劲”,体会其中的情感。
3、关于情感:通过了解作者,“诗”与“人”对照,感受诗人的写作初衷和内心情感,体会诗人的骨气,并将骨气这颗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读出诗的情感,感受竹子、石灰的精神,体会诗人的精神追求。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风骨,体会诗人的精神追求,感受到骨气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过程::
1、送诗:诗的积累。
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师。
2、赏竹:积淀情感。
欣赏郁郁葱葱的翠竹,谈谈你的感受。
3、读诗:读出韵味
A、自由读两遍,读正确、读通顺。
B、再读诗,读出节奏和韵味。
C、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4、想象:感受不屈
A、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了解一下诗的大概意思。
B、“破岩”指什么?这样的缝隙意味着什么?面对贫瘠,竹子如何做(反复引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磨难仅仅只有这些吗?欣赏音效(暴雨、狂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还会有哪些磨难?(反复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体会到这些,你觉得诗人笔下的竹子是怎样的竹子?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再读全诗。
5、拓展:走进诗人
诗人郑燮写《竹石》仅仅是为了赞颂竹子吗?让我们走进郑燮,读一读他的资料,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A、 为民请命:郑燮的一生都在为百姓说话,为百姓做事,无论是求学,或是做官,还是画画都胸怀百姓,从未动摇,这就如诗中的那句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指名读,齐读。
B、 不畏权贵,百折不挠:在封建社会,为百姓说话,那是多么的不易,他曾遭受哪些挫折?面对挫折,郑燮如何做?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 这就是百折不挠的郑燮,这就是不畏权贵,心忧天下的郑燮。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他写《竹石》其实就是写谁?竹子就是谁?(齐读全诗)。
6、对比:体悟骨气
借一种物来表达诗人理想和情感的方法,叫“托物言志”,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让我们再走进一位诗人。放声读《石灰吟》,读完后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两位作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a、 竹子和石灰都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板书)
b、 郑燮和于谦都是为民请命,不畏权贵,清清白白。(板书)
c、 诵读两首古诗
d、 不论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郑燮,还是“要留清白的在人间”的于谦,在他们身上都有什么在闪耀:骨气(板书)。
e、 走进了这两位诗人,感受到他们的铮铮铁骨,你肯定有许多话想说,用笔记下你的心声。
7、升华:丰盈内涵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悠悠五千年,无数人用故事和生命书写着“骨气”让我们走进他们,自由读三句名言。
A、自由读
B、引读
C、齐读
小结:一个有骨气的人才是万人敬仰的人,一个有骨气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我深信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骨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