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根火柴》教学案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表现。


3、理解“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危机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创造化险为夷的奇迹。


4、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生存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老队长和队员在关键时刻的心里、表现,知道是队员们的团结和勇气使得大家脱离困境,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简介:可可西里山,又名可可稀力山。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它南临昆仑山脉,蔓延在青海与西藏境内,这里平均海拔 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它是世界上第三位、中国第一位的无人区。我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里突然遇到了暴风雪。


2、板书课题:16、最后一根火柴。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问题。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标记出生字词。


a、交流不理解的字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想什么办法解决?


(联系上下文,请教同桌,查字典、……)


b、指名小老师书写:“达”,给它找朋友,说句子。


c、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险恶环境和危机产生的语句。


(……无人区……突然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营救的队伍无法到达这里……这里夜间温度将达零下37°c……在野外熬过一个晚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d、结合课件图片和有关情感体验,指导朗读感悟。


2、齐读第二自然段。


我们在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小结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取暖方法有用吗?科考队员到底是怎样渡过难关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复述故事开头。


(科学考察六个队员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然遭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


2、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科考队员是怎样渡过难关的?


二、感悟重点词句u


1、默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标出生字词。


在课文中找出危机不断加深的描写。


(一个队员猛然发现……大家激动不已……老队长心领神会……火柴盒里的火柴仅剩区区几根……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到剩下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六个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老队长”有什么建议?


2、重点指导理解六、七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6自然段。


“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他想了些什么?他命令大家怎么做?(命令大家把厚厚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个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


他自己是怎么做的?(“哧的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一堆篝火欢快地燃烧起来!”)


如果你是这个准备划火柴的老队长,你心里怎么想?


2)讨论:


这最后一根拯救生命的火柴是怎样燃烧起来的?


你感觉老队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知道的?(有坚强、意志、镇定,团队合作)


3)齐读第七自然段。


这最后一根火柴成功点燃了篝火,拯救了六个人的生命,但是原先火柴盒里有好几根火柴,为什么这最后一根能成功的点燃起来呢?


三、拓展交流,讨论:


1、课文为什么要用“最后一根火柴”为题?


2、你遇到过什么危机或困境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3、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危机和困境,你应该如何面对?


四、小结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反思


综合性学习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次活动中,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我认/到,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不仅是学生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我们将会面临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学生收集资料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