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科利亚的木匣》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抓住课文的时间线索,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新乌鸦喝水》的故事,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最终得到启示的事。)


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思考课文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 )木匣→( )


(2)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2.讨论思考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体会心情,感情朗读。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 “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如果你是此时的科利亚,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上你的理解来读“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一句。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三、深究文本,感悟人文情感的价值。


1、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2、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3、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文中的科利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4、配音乐和画面,带上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5、“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谈谈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6、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四、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抓住时间线索复述课文。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抓住时间线索复述课文。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三、《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设计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四、《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本文以“木匣”为故事发展的线索,课文后又有思考问题的提示,教学时,可以“埋木匣→挖木匣 →从中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2.线索引路,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脉络清晰,情节简单、有趣,很适合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用课件打出本文的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让学生在线索的引领下,回忆课文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熟悉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兴趣,树立自我表达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训练中。如灰桑孩倏吕镅呛吐杪柙谑裁词焙蚴裁吹胤铰穸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②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③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④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⑤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⑥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4.深究文本,感悟人文情感的价值。柯里亚和妈妈同时埋下了东西,为什么妈妈很容易用数学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东西,而柯里亚却怎么也找不到呢?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通过对三个“没有”的不同层次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柯里亚此时的心情,他会怎么想?如果你是此时的柯里亚,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切实体会柯里亚的感受,推进学生的思维。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每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柯里亚并没有由此放弃自己的木匣,他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通过范读、指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最后一段话,配音乐和画面,营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此刻内心的感受,让语文的人文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生命中。


读书识字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但如何让语文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抓住课文中的一点点灵动,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触动,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留下审美的种子,从而抛砖引玉、由此及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感受生命中更多的美丑善恶。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课需要朴实无华,也需要感动和共鸣,也许一节精心准备的赛课有些“花哨”,但如果能够给学生留下善良、智慧、感动,也是未尝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