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世界旅游胜地——瑞士的日内瓦。课文的第一节为全文的总起句,介绍了日内瓦是全世界游人神往的地方。课文的最后一句进行总结,日内瓦既是世界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舞台。课文第2节叙述了日内瓦的景色优美,人们注重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这篇课文我去年上过,感觉不好,当时我抓住了字词的训练,而忽视了课文总体把握,似乎没有脱离低年级的教学思路。现在重拾此课,就想颠覆以往的教学思路,把语句的训练作为重点,想以渗透写作方法为这次教学的突破口。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上此篇课文的操作流程如下:图片引入,感知美景——学习第1、3节,概括日内瓦总体印象——细读第2节,寻找美景佳句——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一、设定情景,引入新课。


亮点设计一:从标题上看,令人神往的意思需要学生理解?如何感知较为抽象的词意呢?就这个问题我设计:


1、先观看风光图片,领略优美风光。


2、谈感想,领词义。


二、学习总起、总结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课题质疑,学习第一节。


运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理解“为什么日内瓦令人神往?”


2、 齐读第3节,理解“国际城市”。


利用直观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城市”。


亮点设计二:课文第1、3节在课文中起到总起、总结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总体把握本课主体?我设计了一道填空,来反馈学生阅读1、3节的质量:日内瓦在瑞士的西南部,碧水青山,风光绮丽,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


三、细读第2节,寻找美景佳句


1、 学生寻读课文。找找有关描写美景的句子。


2、 课堂交流,品析字词


3、 细读人们与动物和谐共存的一段话,教会学生写作方法:先总起后分述。(这为学生的写埋下铺垫。


四、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1、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旅游景点。


亮点设计三:如何把教材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如何让班级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的思考是


2、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


3、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运用“总——分”写作方法来写话。


维也纳人热爱音乐,日日夜夜都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你漫步街头,你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__。每当夜幕降临,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教学在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都比较能反映新教材、新课标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当大的能量可以挖掘。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只是粗粗领略几幅有关日内瓦的图片,我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日内瓦是令人神往的”,这表现出我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学习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一篇写景文,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有趣的人物形象,但课文有语言文字的品析、有一定的写话方法渗入。这样一篇写景文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三个亮点:图片引入,解决抽象词语,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设计填空,概括课文主题,这是在默默之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让课堂上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操作。由于设计中片面思考,只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提炼与品悟,因而没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在语言文字上的斟酌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发言没有亮点,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没有深度。这在于我在课堂上蜻蜓点水的教授、在于语言的训练广度、密度不到位,也在于表达中,没有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的目标。林林总总,归纳为一句话:我没有激情投入。我的游离,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迸发出火花,使学生与课文产生了距离。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所要攻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