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课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课后生字表中的七个生字,并正确读写个别词语,如:居然、榨油等。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4、体会详略分明的写法。


5、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增强课外阅读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点金术”,授之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读、思、说、议、悟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一堂课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对不懂的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教师也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出示花生的课件,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笔名“落华生”,他为什么起如此的笔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他为什么要以“落华生”为笔名。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后面理解“花生精神”作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要求:把音读正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准多音字。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2)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


三、品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还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四、精读课文,研析重点。


1.读一读3—15段,看看他们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我我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话。


2.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ppt)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b提问:父亲说花生的什么可贵?为什么可贵?


C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干嘛扯到桃子,苹果,石榴呢?


D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举例),再踩胩寤岣盖锥晕颐堑钠谕。


设计意图:语文与生活是有着联系的,培养朗读能力与感悟、内化语言的能力很重要。这样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以及语言积累才又帮助。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ppt)


老师也想举个例(ppt),他就是许地山。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这篇课文写的是落花生,实际在说做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进一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


(1)课文填空。


1.《落花生》一文依次写了_____花生,______花生,______花生,________花生。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是略写的,_______是详写的,把_______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


2.花生的好处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可贵的是_______。这是通过_______的话启发孩子们由花生的特点体会到___________的道理。


3.《落花生》这篇文章,通过一家人在收获节上议花生,说明了________。在写作上用了________的写作方法。


(2)小练笔:作者由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收尝 议 主次分明


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


默默奉献


课堂实录


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提出了问题,自己能解决问题吗?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


师:谁能读读这段原文?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张扬自我,我觉得很不好。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我们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师:哪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她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难。看看我今天穿得体面吗?——还行。穿得好看叫体面。长得帅那也叫体面。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得邋里邋遢地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警察。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我们要默默地做奉献,不图虚名。


师: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 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幻灯出示)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这篇文章谈沦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可贵?为什么可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学习体会。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合作读


,生齐读,指名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体悟情感,课外延伸。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不足之处: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层次的差异,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