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片段及反思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我们做个调查,老师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好吗?


生:好!(异口同声)


师:当你临终之时,要你捐献眼睛角膜,肾脏或者其他器官,你愿意吗?


教室里先是静默,接着一片哗然。


学生一 :(大炮筒首先开炮)不愿意!这是对我的污辱!我们要尊重死者,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学生二:(班上有名的铁公鸡)我为什么要捐给他?他又不是我的亲人!不捐!


学生三:坚决反对!人又不是动物,可以任人宰割。


师:安静安静!老师很高兴同学们说了心里话。下面请愿意的同学举手。


迟疑,观望,终于最听话的班长举了手。我大声地数“一,二,三。。。。。。”果然不出所料,只有五。六个人。


板书课题,进入课堂教学。在充分熟悉课文后,紧扣重点语句品读,感悟文章精髓。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让学生充分感受琳达的父母,琳达及女儿温迪一家三代,一脉相承的“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内容拓展。


1.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谈谈还有那些人物具备这种高贵的品质。


“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刘胡兰,王二小,雷锋。。。。。。”长长的一列名单。


2.


老师出示两份资料:一是我国角膜病患者缺少角膜数量,约400万;二是美国84000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痛苦后,老师问:现在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器官的同学,请据举手。话音刚落,“咚,咚,咚”手肘撞击桌面的声音。“我愿意,我愿意!。。。。。。”齐刷刷的小手森林的举起,一双双小眼充满了献身般的庄严,神圣。


老师巡视着,静默,一股暖流回荡在师生的心胸。接着掌声渐起,凝聚,如山洪般爆发。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们的教育定位在哪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应该定位于教书育人,定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定位于学生的乃至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老师和学生为技能,为竞赛,为分数疲于奔命。是否远离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远离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马加爵事件,青少年犯罪数量的递增,在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是道德水准的滑坡。这一系列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人文精神的培养,诚实,守信,正直,无私,互爱互助等等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教学目标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