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航程》说课稿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的课文《友谊的航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97 年,我海军舰队横跨太平洋,抵达美国圣迭戈港,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振奋与自豪的事。全文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时间、地点、再浓墨渲染海军舰队来到圣迭戈港的欢快、友好的气氛以及给广大旅美侨胞带来的振奋与民族自豪感,最后揭示海军舰队的出访展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是无法用海里来计算的友谊的航程。


本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我已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1、 能联系上下文和运用自己的积累说说“卓越”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感受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兴奋的情感。


其中感悟舰艇的出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分别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我想,要提高语文素养,关键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为语文活动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去练、去感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我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是这样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


第一、 在引导学生观看感悟中体现主体意识。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997 年,中国海军舰队来到美国圣迭戈港,它的到来给美洲大陆这片土地带来了一片欢腾,你们想亲眼目睹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吗?”这样很快激起了学生观看的欲望。这时,我紧扣学生的欲望,提出要求:“不过,在观看的时候,老师想提个要求可以吗?”然后指出边观看,边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场面?又想到了什么?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毫无负担的情况下接受了学习任务。明确了学习要求后,学生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了。


第二、 在引导学生自悟中体现主体意识。


通过观看录像片段,学生已能从中感悟到海军舰队的到来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友谊以及给侨胞带来的振奋。在此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印象深刻的场面及其感受。学生有了观看的真实感受,他们一定能就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各抒己见:如军舰的丰采;当时的欢快气氛;野餐活动及排球拔河比赛等。在说理解、谈感受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通过这样的自我感悟,读中有说,说中有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 在引导学生自读体会中体现主体意识。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完整”,更不能分散精力四面出击。在教学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我就努力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抓重点语句,悟人物情感。我牢牢地抓住描写华侨言行的两句话,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好,体会华侨激动兴奋的心情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第一句教学中,老师先范读句子并质疑:为什么华侨会如此激动?你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学生一定会说:“这是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也有学生会联系课前所收集的材料谈谈中国一度因落后而受到的歧视,并与文中的场面进行比较来体会华侨激动兴奋、扬眉吐气的心情,然后再反复朗读句子体会。至于第二句该怎么读老师不必多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情,再以情促读。这样本课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 在学生自写感受中体现主体意识。


我海军舰队又先后访问了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家,访问的场面怎样,文中没有写出来。利用这一空白,我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国家的民族风情,并在此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及喜好再现出访某国的场面。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如写一段话,表演某个情景等,这样就形成训练的回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走个来回,更有效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我笔抒我情的自由发挥中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中心,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结尾写到“这是无法用海里来计算的友谊的航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各抒己见,对此,我们要求不能过高,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我们就要接纳,并加以引导,最终让学生懂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而骄傲,热爱和平、友好往来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整个教学设计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语文教学思想,努力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看,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巧妙地将课堂拓展到生活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