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案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王君


生:我觉得“婴闻之”应该可以删吧,好像不影响愿意。


生:不同意!删不得!用了“婴闻之”,我感觉晏子表现得很谦逊。


生:晏子不是很肯定很强硬地说出自己的道理,而加上一句“我听说”,语气就很和缓,好像在跟楚王商量似的。


师:楚王是咄咄逼人,而晏子呢?


生:循循善诱。


生:谦恭有礼。


师:语气表达是很重要的,晏子的语言表达很谦和很有分寸感!


生:后边老师删去了“所以然者何”也不好。晏子讲完了道理,再来一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好有礼貌哟,特别耐心,像给一个孩子讲道理。


生:我怎么没有感觉到?


师:那这样,你来读一读。先用文言。加上“其实味不同”。


生:……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师:再用现代文。


生:……其实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一样啊。


师:读得真好。如果去掉这句,你再读读。用现代文。


生:……其实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一样啊。


师:感觉如何?


生:确实比较板,比较硬,太直接了。


师:你再看看,“水土异也”后边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是句号。


师:可以变成叹号吗?


生:叹号不好。用感叹号感觉晏子的语气很重。看来他说话是轻轻的,根本不激动。


师:被侮辱了但是却不激动,这就叫风度。


生:这样看来,老师把后边“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焉”的“得无”去掉也是不可以的。“得无”是“莫非”的意思,是一个疑问句,晏子在征求楚王的意见呢。


师:有的参考书上是把这个句子翻译成反问句的──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窃了。这样翻译好吗?


生:不好,反问就有指责的味道了。


师:我们还可以把“得无”讲成“是不是”,有点儿选择问的味道。你来说说,用现代汉语。


生: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呢?


师:用文言读。


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师:“得无……”这个句式可以学学。比如一个同学上课睡觉,我猜测他熬夜了。可以怎样问?


生:得无熬夜乎?


师:我猜测他感冒了。


生:得无感冒耶?


师:很有礼貌不是?不是肯定句,不是反问句,而是一个普通的选择问,你看,晏子给对方留了多大的空间啊!楚王是苦心筹划步步惊心,而晏子呢──


生:沉着冷静,彬彬有礼。


[投影展示]苏轼《留侯论》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简单解释,组织生读,记。)


师:晏子就是苏轼所说的那种人啊。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对比。继续──


生:最后一句中“王笑曰”中的“笑”老师删去了,我觉得也不能删去。


师:干嘛笑啊?如果你是楚王,大家笑笑看,体会一下当时楚王的心态。


(生表演笑)


师:说说你的笑,什么味道,什么心情?


生:我是自我解嘲的笑,给自己台阶下。


生:我是敬佩的笑,真服了晏子了。


生:我是遮掩自己慌乱的笑,我出丑了。


生:我是心服口服的笑。


……


师:好!让我们总结一下两个人物的形象──


[投影展示]


楚王狂妄愚蠢,兴师动众,却心劳舌拙,不堪一击,自取其辱;


晏子机智灵活,单枪匹马,却有理有节,千钧之力,所向无敌。


晏子:既捍卫了国家尊严和个人尊严,又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楚国,促成了齐楚联盟的形成。


师:大家说说看,这场外交斗争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自由发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