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失大》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传神的人物动作和活动描写。


2、通过对文中重点段落和词句的理解,联系啊上下文,感受文中人物形象和感情变化。


3、通过反复阅读,能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4.、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的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传神的人物动作和活动描写,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学习课文时,有意留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安排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对比归纳。


二、教学设想: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学习中获得概括文章主题的方法,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风筝》选自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版块,这个版块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本版块安排了三篇文章,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身心去感悟生活,留心观察体会身边的人,注意身边发生的事。《风筝》是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文章,是作者鲁迅一篇回忆兄弟之间往事的散文。写“我“童年时,因风筝和弟弟发生误解和冲突,内心一直充满愧疚的事。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叙述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四、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散文,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鲁迅的文风半文半白,读起来很拗口,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读正确是进行良好的学习重要的基础和保证。


五、总体思路:


坚持新课程理念,转换教师角色,以引导者、参与者的形象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对非连续文本有所了解,初步学习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方法。


①创设情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②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精读细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联系上下文,捋顺按文章的表达顺序。概括文章的主题。


④结合本版块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归纳出记叙文主题的常用格式。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复习古诗,引出课题


鼓励质疑,梳理疑问


通过预习、检查预习,初步了解


整体感知


个性阅读,组内交流


发散思维,探究文意


学生依据对本版块其他文章主题整理


章的


拓展延伸,总结规律


抓住重点段落精读细读


捋顺顺序,核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