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永生的眼睛》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的高尚的情操。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都热爱生活、关爱别人。


一、 围绕“永生的眼睛”展开教学。


课文分三步走,先是理解“捐献母亲的眼睛角膜”的原因,接着理解“捐献父亲的眼睛角膜”的原因,最后理解“捐献女儿的眼睛角膜”的原因。逐步明白他们一家三个人捐献眼睛角膜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深刻含义。


二、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教学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捐献父亲的眼睛角膜:


师:很多年过去了,琳达渐渐长的,父亲也老了,可是父亲捐赠器官的心愿却一直没有改变,父亲说了哪些话给琳达一深刻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读4——6自然段画出相应的句子)


生读中画出。


师:认真朗读父亲的话,想想父亲捐献眼睛角膜的原因是什么?


生认真朗读后交流: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师:认真品读父亲的话,看从哪几个方面来讲捐赠眼角膜?


生品读交流。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师:“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父亲留下的还有什么?


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生:爱的榜样,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生申请朗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


三、注重课外延伸,提升情感


当学生已经理解“永生的眼睛”课题的含义时,琳达一家人无私捐献眼睛角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用眼睛延续光明,他们的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为了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课堂上及时进行拓展延伸。


1、出示资料: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通过阅读这一资料,学生眼前仿佛看到一双双无神的眼睛在苦苦期盼……


2、同学们,照片上这个小女孩叫小杨帆,不久前,小杨帆在青岛人民医院离开了我们,小杨帆的生命只有3岁半。这是她爸爸带着她在海洋纪念馆留的最后一张相。杨帆死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捐给了两位盲人。小杨帆留下了光明,也留下了爱心。


3、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本应该生活富裕。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我们身边除了温迪一家,还有这么多充满爱心的人。


4、邓小平在1997年2月19日逝世后捐献眼角膜,放进北京的最好眼科医院——同仁医院的超低温眼库。遗体解剖供医学研究,国人和世人都为之感动!


国家领导人为了医学事业甘愿无私捐献自己的器官,令人敬仰。


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中,让学生感受到一颗颗高尚的心灵,让学生感到爱就在我们身边,它缓缓流过每一个人心灵的河床。学生内心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撼。文章的主题在情感熏陶中得以升华,学生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体会到任性的真善美,树立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这节课结束时,在聆听《爱的奉献》中,结束本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生命因为自己的无私奉献而延续下去,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