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1.利用“四遍八步”校本自主预习方法,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学生初读课文,引导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上下文思考立下此志向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周恩来故事演讲。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演讲了周恩来的故事。现在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1、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


第一件事: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


四、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课件出示。)[]


1、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周恩来的人物思想,感受他的远大志向。


2、引导学生树立宏伟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悟周恩来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


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


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


学生提问。


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


外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


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设计目的: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