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晓风的抒情散文,全篇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文,语言优美动听,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且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形成排比段。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鉴于此类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细细品赏玩味语言,步入意境直至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每位语文教师屡屡面临的挑战。畅游与分享汪珍霞、雷玉龙两位年青新秀的课堂,欣喜中思忖“同课异构”的谋略:我认为本篇应牢牢把握以下两点切入、深入研读,才能让语文课洋溢浓郁的语文味,凸显工具性及人文情愫。
(一)、触摸语言,读中积累大家都熟悉,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课堂的追求者和倡导者,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着诗的灵性,焕发着诗的激qing。但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不时向学生提示、强化“语文意识”,如上课初始阶段对字词的正音、辨义、书写、造句写话训练等。徜徉我们身边的课堂,我们也欣慰地发现老师们注重在读文时正音、替换词语、补充短语、仿说句式等练习。如“清瘦”的“瘦”、“张结”的“结”两多音字的正音;初读理解时播放课件完成 “---------的红梅 ----------的荷花”的练习;点击词语“宁静淡远”、“一一就位”……这无疑具有很强的“语文意识”,做到真正的触摸语言。学生只有置身于语言文字中才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真切领悟“这个句子不能少”、“这个词不能换”、“这个词语反复出现真是太精妙了”,有了这样的“语文意识”语文课堂才有了根基。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上名师的牵引,让我着实感觉到字词句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奠基石,每位语文教师必须练就一双慧眼让这些晶莹的珍珠尽情的绽放异彩,为攀升艺术殿堂涂抹生命的底色。
(二)、亲历意境,读中悟情众所周知,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隽永;而张晓风的文字如诗如画,流淌着清新淳朴自然……丰富深厚的积淀会孕育出一颗善于感悟的心,而善于感悟的教师才能与孩子们一起读出童书的灵性与纯净。课堂上我们如何引领学生亲历意境,读中悟情?正如薛发根老师说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也证实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汪、雷两位老师的课堂均采取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在此情此景里品味内涵,充分展示了朗读指导的过程性。例如雷老师扣准四季景物的具像,学生读文想象。再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利用强烈的视听效果唤回学生的生活实际,寻回与再现真实亲历此境,学生神游山川河流、感怀那份“没有喧哗的光和热”、“美而孤独”的黄昏。再如汪老师带领学生闭眼“飞翔”、见到“闪耀发亮鬈毛的骏马、叹为观止的荷花如海、日出奇景”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感悟作者梦境的“奇异”。并顺势将这种神秘曼妙之感迁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走进自己曾经难忘之梦。再次品读文字,学生的兴味何等盎然激qing何等澎湃,可想而知。实践证明,如此过程的确能将读的层次不断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亲历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赏诗意课堂。而这样的过程又与语言文字训练糅合在一起,即:学生不仅在头脑中想象了当时的情景,还通过一定的语言方式进行了表达,这就是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长此以往,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概而言之,“诗意”因“语文”而扎实,“语文”因“诗意” 而生辉。我们切记,在演绎“诗意”精彩的同时,更要显现“语文”的细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诗意语文”。
罗岭镇林春小学 谢扬华
在镇领导的组织下,我有幸听了雷老师和汪老师的<<我喜欢>>优美散文的公开课对比教学。这次语文组探讨的主题是在读中积累、读中悟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汪老师的教学特点是让学生自读,在读后谈体会,完全放开让学生自悟,在整个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但是,书中有些内容抽象,光凭讲解,学生很难体会。雷老师的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打开学生的思维,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书中内容,还能引申到书外,同时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化难为易。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因此,课堂生动中不乏情趣。
罗岭镇林春小学 杨刘妹
10月22日我有幸观赏了汪珍霞和雷玉龙老师的对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著作《我喜欢》所组织的课堂教学。让我欣喜的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如何让“积累伴随着‘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的”。
实1 最后一自然段教学片段师:作者喜欢的太多,他都写了吗?
生:没有。
师:我认为他写了,但没有用一个字。
生:(恍然大悟)写了,是十二自然段,是省略号。
师:你们能帮他写下来吗?
生:(异口同声)能。
实录2第四五自然段教学片段师:你喜欢哪一段?请读一读。(生认真读。)师:谢谢你,你读的真好。谁也想读?(生投入地读起来 。)师:哇,你读出了大自然的味道。让我也忍不住想读。
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必须在悟的过程中提高。“悟”应该成为学生阅读亲历的过程和必须养成的习惯。实录1中,教师机智的,不着痕迹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去感悟,去触动,去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意义的享受和情绪记忆吗?
“他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的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这是鲁迅的学生回忆他讲课的文字。据说当年鲁迅讲课,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我不敢说实录2中老师的语言有多大的威力、有多么美,但我敢说,她睿智的、流畅的、礼貌的、标准的普通话,一定会如一股清泉涓涓流入学生心田,荡涤着学生的情绪记忆。
实录3 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片段师:哦。这么多同学喜欢花,真好,我们来看一看身边的作者所没有描写的花。(播放课件,生兴致勃勃的欣赏。)师: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就填出你心中最让人喜欢的花吧![出示( )的梅花 ( )的荷花让学生填写。[]
师:(生填好后)让我们想着自己最喜欢的花儿来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
实录4 第七自然段教学片段师:作者的梦是怎样的?
生:奇异的。
师:什么样的梦是奇异的?
生:……师:奇异的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只能用心体会,就像你骑着鹅去旅游……生:我知道了奇异的梦就是童话世界。
生:就像白雪公主…………师:那就让我们想着奇异的东西来读这奇异的一段吧。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强调在“读中积累,读中悟情”,但到底怎样读,怎样悟,一直缺乏具体实在的指导。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究竟怎样读,要从中读到些什么?这需要作精心的指导。如果一味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难免会陷入空泛的泥塘。而课堂中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喜欢之情读,读出梦的奇异,不是在读中让学生享受到熟悉而温暖的体验吗?并进而能促使学生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吗?
语文教育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在优美的音乐中,动情的朗读中,精彩的课件中,让听觉、视觉、感受和思维畅游在灵动的语言文字里,去理解,去发现,去感悟,去享受。
罗岭镇小龙山小学 严永龙
今天的两节课都非常重视朗读训练,这一目标两节课都完成地很好,但也各有得失,都共同表现在朗读形式上。
汪老师的课,学生基本上都是以默读为主,有感情地朗读(抽读,体会朗读)为辅,在指导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
雷老师的课,课堂上听到的多上齐读,有感情地朗读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读中能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精读指导并相机出示精妙的课件。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喜欢”是发自内心的。
罗岭镇小龙山小学:程忠友
两位老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抓住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罗岭镇火炬小学 胡梅
新课标的践行者——听雷玉龙老师《我喜欢》一课有感一、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再回归读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二、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对自然之景和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就步入了作者向我们描绘的那美妙的世界之中,读起来自然情深意切。
建议:1、教师在教授文章的后半部分时过分拘泥与预设,而忽视课堂的生成。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 清瘦的秋菊,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幽闭的素馨”时,学生尚未思考成熟,教师便展示课件,从而让学生过分依赖课件而忽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
辅导小学:汪琴雷老师在审美阅读过程中,既关注文本的内涵有关注了文本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信息含量丰富的词句或言语片段,对课本语言精心品味,以此作为学生读书感悟的“发酵母”,再联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读书品味,全身心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之中。
汪老师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便的教学方牵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语文教学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深情并茂的泛读,远胜与对读书技巧的过多指导。
罗岭镇花园小学 张贞
雷老师上课形式不拘一格,开门见山地导入,挥洒自如地点拨引领,使学生轻松地融入文本,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罗岭镇花园小学 张时贵
两位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是以读促思,倡导个性,读写结合课程改革下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罗岭镇黄梅小学 程继芳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切入课堂,始终以读中悟,读中积累为指导思想,尤其是雷老师课前精心准备,运用多媒体恰如其分的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多种器官全方位的玩味品赏语言,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