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语言,重自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我课前思考的问题,也是力求在本堂课上达到的目标。通过课堂实践,我感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重视文本,注重读读悟悟。
“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语言。”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分“读通课文,读清意思,读出感受”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明确的目标,螺旋上升,步步提升。学生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乃至于读出感情,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个读书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触摸语言,感悟文本,表达情感。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不过故事中的好多感人之处都隐含在父亲的言语、行动中。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研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文章读好了,课文也就理解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2、注重拓展延伸,强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阅读。本课最后一环节适时补充的拓展阅读文章,一方面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思想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阅读资源。
二、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作为阅读课文进行教学,教师的引导、指导显得多了些,这样势必在时间上、空间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怎样在教学中将阅读课文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使学生更加自主阅读此类课文,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