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回忆“我”童年时代的悲惨生活,写“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1段,总领全文,点出题目,写“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
第2—3段,写小时候,因“饿”而“馋”,被人叫做“馋丫头”而受屈辱的心情。
第2段第1句“小的时候,我是多么馋”是这段的中心句。接下去,从三个方面写“我”的“馋”;由“馋”而到“馋丫头”的得名。“跟”、“拍”、“跳”、“叫”等词语,活画出财主家胖儿子以欺凌穷孩子为乐的神态。
第3段第1句是中心句。写“我”受到屈辱的心情。“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强调那时“我”感受最深的是“饥饿”,并由“饿”引出一次危险的遭遇。
第4—8段,写因掰财主家玉米棒子,被赶落水,险些丧生的经过这里边有三处值得揣摩、思考。
1.“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因为什么“恐怖”?意识既然“混乱”,如何能“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残酷的笑声”?
结合这段话内容分析,这“恐怖”来自“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是河水对“我”这个不会水的小姑娘造成了威胁。它使“我”意识混乱。然而,人,比冰凉的河水对“我”的威胁更可怕,即使在水中“挣扎着”,头脑中对岸上那个人也不曾放下,“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的笑声”更给“我”添上一层“恐怖”。所以,能“出奇清晰”地听到那“笑声”。
2.第8段是景色描写,这与“我”刚刚摆脱大管家追赶后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景色,描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太阳落山了;庙里的钟声响起来了;羊儿咩咩叫着回圈了;乌鸦也归巢了。这样的描写,似乎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但是,这是一种反衬的方法,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不能。平添凄凉之感。“妈妈在村口焦急的呼唤”,更揪人肺腑,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
3.“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这段记叙,可以理解为孤独、哀伤、甚至人给予“我”的死亡的威胁,“比饥饿更可怕”。
以上写“我”的苦难生活。
接下去,第10段,写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了荠菜时,“我”才感到了生的欢乐和自由。
比起掰玉米棒子被逼得冒着生命的危险跳河逃命,挖荠菜、吃荠菜,却是“坦然”得多,甚至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写出“我”欢快的形象。“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衬托出“我”喜悦的心情。“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出了“我”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热切愿望。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回答了“我”为什么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总括起来分析。这一部分在开篇点题之后,宕开笔墨,着意写童年生活,似有离题之嫌,其实无不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大量篇幅写“我”小时候被追赶欺侮的故事,是为了突出“我”小时候苦难的生活。因为生活苦,没有吃的,才去挖荠菜,吃荠菜。而这时,没有人欺侮,没有人凶神恶煞般追赶,心情那样坦然。感觉荠菜“真是无上的美味”。所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回应了开头。
第二部分(11—篇末)围绕“我”和孩子们对荠菜的不同态度,着重写两代人对待过去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第11段,写解放后,生活在幸福之中,荠菜可以到大菜场里买到。“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生活在幸福之中,不忘记过去。表现了对幸福的珍惜。
第12、13段,写“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感慨和希望。与前面所写形成明显对比。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是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这个习惯,深沉的表现出“我”对荠菜的“特殊的感情”,寄托着“我”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传授给下一代的愿望。然而,孩子们对“我”的“迁就”刺痛了“我”的心。“漫不经心”表明他们对荠菜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出土文物”,形象地表明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作者对此感慨颇深,并希望两代人不要隔膜很深,“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接着,作者发表议论,点明主题:珍爱荠菜,珍爱生活。告诉青年人要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里的“荠菜”,不只是一种野菜的意义了。它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痛苦生活的体会,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拥抱。“珍爱荠菜”,就是珍爱自由、幸福的生活。作者的这种感受令读者回味,思考。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是本文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对比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其二是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了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这样前后对比,使“我”深有感触,形成表达中心意思的基础。
另外,很好的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部分以记叙为主,字里行间充满爱憎,富于感染力。末尾,发表一点议论,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作者的议论深刻、细致、委婉、动人,给人教育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