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计划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课文解读: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八、学情分析:


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他们熟悉网络,能熟练地使用收索工具,绝大多数的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既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善于质疑,乐于探索,但对名人故事背后隐藏的含意理解并不是很多。


九、文本研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12岁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这文章写的是我国一代伟人的少年成长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伟人身上学习从小立志为国家社会贡献而发奋读书,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树立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的伟大理想。


十、教学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伯、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悟周恩来的爱国热情。


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十二、设计思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利用“四遍八步”校本自主预习方法,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学生初读课文,引导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上下文思考立下此志向的原因。


十三、教学措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课前三分钟人物(周恩来)故事(事迹)演讲,强化课文时代背景。


2、创设情景(多媒体、片段等),讲解背景,引导学文,利用读议结合法理解人物发奋读书背后的强大动力。


3、逐段读文,自主、合作弄懂“中华不振”的含义理解感悟周恩来的爱国热情,培养想象能力(旧中国贫穷状况)。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爱国思想。


5、课堂延伸,指导学生现在为什么而读书,谈自己理想,点拨学生读书与志向唇齿相依,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十四、课时安排: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课时


十五、课时导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2、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教学设计


1、课前三分钟交流搜集的时代背景或人物资料汇报。结合汇报资料释题目。


2、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音形义写及记忆方法)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理清脉络,课文主要写哪三件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大意。


2、体会周恩来的人物思想,感受他的远大志向。


3、引导学生树立宏伟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设计


1、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交流读懂了什么?


2、说说题目的含义。


3、汇报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有什么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