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课堂实录(4)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谈话引导新课——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 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老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学生:想,是什 么呀?


老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


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教学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


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老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学生 A :天门山真雄伟啊!


学生 B :长江真浩瀚啊!


学生 C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学生 D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学生 E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 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 点拨难点,理 解古诗。


老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学生 A :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学生 B :“出”在这儿是什 么意 思?


老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 解的难点所在。


老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老师:为什 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老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学生 A :“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学生 B :“出”表 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学生 C :“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


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 情朗 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 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我反复冗长


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


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么样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


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么


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


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


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


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 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 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


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 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


,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


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


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