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问号》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聆听作者的心声


《童年的问号》是长春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板块的第三篇课文。开篇作者采用一个排比的修辞方法,概括写出了童年的特点。句式整齐,语言充满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接着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三个名人童年时经典的疑问,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道出了疑问是求知的根本,也是孩子们的天性。


二、感悟编者的意图


《童年的问号》所处第七版块“童年的问号”这一主题当中的一篇课文,承载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欲望”的教学任务。《童年的问号》告诉我们疑问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装满了千奇百怪的问题。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培养他们敢于大胆提问,善于观察,勤于实践的优良品质。而本文正是通过三位古今中外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对周围的生活现象充满质疑这样才会为祖国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14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学会一个部首“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放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每次、不住地、总是”的意思。


四、方法策略


(一)、识字


本课的“特“顿“药“病“伟”这几个字就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让儿童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汉字的美、汉字的神韵,这既是我们识字的目标,更是儿童识字的原动力。


(二)、朗读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深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我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情感。


(1)读出层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前两句要一句比一句声音高,后一句的语调要下来。其中“长长的”语气要加重。


(2)指导读好三次对话: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三位名人小时候爱问题的特例,其中各有一句问题的话语,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三次对话,读出问话的语气。


(3)指导好长句子的朗读技巧: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这一句要读出激情就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断好句子,“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慢慢”要重读。


三、品词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教材,结合本课书后 “读一读,比一比,用加点词语说话” 练习题。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动作表演中体会“不住地”“到底”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在说话中运用。这样的语文课教学其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使学生在小学低年段,就初步感受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四、拓展


学生语文学习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结合本课教师在引领学生感受三位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时,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牛顿、瓦特、李时珍三人的成就和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如:


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而《本草纲目》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由此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凭借课堂为课内向课外的过渡架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