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教案设计之一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写于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作者将镜头对准图书馆,一个个小镜头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在文革后对知识的渴求通过写实的手法,细腻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镜头式的取景、描写使文章极有代表性。这其中既有围绕众多人物某一局部的特写镜头,也不乏有围绕一个人物的特写镜头,那富有变化的角度,生动形象的描摹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课文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节) 开门见山,作者总述偏爱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第二段(第2-5节) 按时间顺序分述不同人物在图书馆里看书的一个个小镜头;第三段(第6节) 总结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给自己的启示。


学情简析


《图书馆里小镜头》一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难以引人入胜,然而却是一篇很好的学习写作的例文。文中的镜头选取的角度不同、写法不同,因此,在阅读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这样写。由于学生对“镜头式的描写”缺少体验,因此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小镜头”的写作特点。因此在教学时,先在审题时,让学生握起拳头,从小镜头中看周围的景物,以此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在以往的范文中,学生对于一个人物的详细描摹刻画的写作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截取众多人物局部描写以见整体,窥豹一斑而见全貌的写作方法则显得比较生疏。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作者将镜头聚焦在人物的哪几个方面,再让学生找出这些局部描写勾勒出了哪些不同的人,从而让学生加以概括、发现,原来在不同的发型、鞋子、眼睛、手的描写背后,是要极为精准地刻画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从而绘制一幅完整的“社会”的群体形象。


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描写人物读书时专注的词语。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描写的表达方式。


目标三:通过图书馆的小镜头,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喜爱阅读的社会现象。


目标四:模仿课文第2、3小节的写法,结合生活中的小镜头对人物活动进行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写什么


课文一开始,根据文章的题眼指导学生理解“小镜头”的含义,“镜头”的写作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请同学尝试用小镜头来看看外部的世界,用手握个空心拳,眯起一只眼,将空心拳当作镜头来看周围,从这个形象的感受来体会小镜头的特点——观看者透过镜头捕捉到的不是全景,是一个局部。[]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便指导学生分清课文脉络,了解作者分别在哪些地方取景,谈谈透过这些小镜头的感受和启发。这对于五年级学生理解本文中心并不困难,而且在发表自己想法的时候还可以联系本单元中的《读书再读书》,将读书带给我们的5个好处加以复习回顾。如此前后衔接,也可以有效地整合单元中的有效学习资料,对于经典的妙语佳句进行运用。


二、品读课文——学习怎样写


课文以两种镜头的截取方式描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在2、3小节和第5小节的不同写法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是第四小节中一个个人物近景的细节描写,较为陌生的是课文2、3小节的写法,抓特点写局部,尤其是对短句的表现形式还不能完全意会。于是在品读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怎样透过局部描写表现整体特点。


课文第2、3小节抓住典型的局部描写,勾勒出了整体的形象。短句的运用极具感染力,于是我抓住句子的比较,重点学习“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一句,在比较中,指导学生发现每一个分句都是以省略主语的短语出现,这就加快了句子的节奏;句中的“留、梳、剃”动词运用富于变化;在比较中还要让学生知道前4个分句写出了人物不同的性别、性格,后2个分句则写出了人物的年龄,这前后的2个部分写法也不完全相同……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小节:写好短句,就一定要抓住每一种人物的最根本的特点,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短句加大语言的表现力,张弛有度,准确精当,细致传神。在层层剖析中,让学生领悟句式表达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发现为什么写


文中有四处类似的描写,从发型到鞋子,从眼睛到手,这些不同的描写富有变化,一个个镜头就像电视中的大特写,反映的是各种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渴求。可是为什么作者偏偏选取这些方面来描写呢?于是我在指导中便将这个写作选材中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先通过引读,让学生了解镜头先在空中取景,随即跌落到地面,抓住了“人头攒动、步履匆匆”中的“头发、鞋子”来作为观察的点,这样一来把文中的“涌”字就写具体了。


为什么在借阅区抓住人物“眼睛、手”这两=嵌壤疵栊茨兀课胰醚生自己讨论,体会作者选景的意图——那是如饥似渴的眼睛,那是爱护书籍的劳动人民的手。揣摸了作者写作的意图,于是在全文结束,我设计了一个仿写,“抓住人物某一局部特点描写周末大卖场”的情景,学生在仿写时,也可以循着作者的思考方式去观察、去选景,这样读与写就在同一节课得以迁移应用。


课后反思


本文构思巧妙,语言富于变化,人物特点把握极为准确。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作者寥寥数语间变得立体起来。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自主阅读中理解。由于这篇文章在内容上比较浅显,因此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相对比较得心应手的,“人们喜爱读书”这一主题早早地在初读文章的时候,学生就能归纳出来。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在学生交流感想的时候,我设计了课文间横向联系的环节,复习回顾了《读书再读书》一文中对于读书益处进行归纳的5句句子,学生在用这5句句子谈自己感悟的时候,确实收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引出今天的所得,学生也学会了迁移和运用。


二、在比较推敲中感悟。文章中重点理解的长句,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是这句长句究竟是怎样写的,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在两句句子的比较中,学生逐点推敲,层层剖析。在比较中,学生能自己通过细微的差别找到语言推敲的魅力。动词运用的精当,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个句子一气呵成,无一多余之词。而选材的精当更是让学生感叹,难怪有的学生提出,这句描写发型的句子,省略号的部分再要写下去简直太困难了!于是,这份精当、巧妙令学生领略到了文章作者语言的驾驭能力是如此的娴熟,是如此的高超、无与伦比。


三、在设疑解难中发现。


由于第5小节这样的细节描写在以往的课文中并不陌生,因此在这里,我设计让学生读课文做做动作,然后看看这一小节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加以讨论。学生们的问题集中在“伏案疾书”、“铰刘海”、“贪婪地扫着”这几个动作细节上,我就指导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伏案疾书”的动作,用展开想象的方法走进姑娘的内心世界,以此来体会人们对知识的那份忘我、痴迷、陶醉。


在这一小节中,我还引导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小节人物描写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兴致极高,这一设计比单纯找动词逐一品析效果好许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