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
1 认识、会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 个生字。理解“溯江、喷雪滚玉、咆哮、天坍地陷、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色,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第3 自然段。―谁听出来了,这是什么?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 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 l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 2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作好标记,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体会。
( 3 ) 同桌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 检查自读情况。
( 1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 2 )小老师带读。
( 3 )开火车轮读并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说句子。
重点指导:
“潮”是翘舌音;“虹、汹”是后鼻音;“喷”是前鼻音;“喇”应读准边音1 。这一组生字大多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在记忆时亦可采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如“嘲一潮”‘浊一虹”" ‘跑一咆”“教一哮”“趴一叭”;也可以将生字归类识字,如“咆一哮一喷一喇一叭”。
( 4 )齐读生字,交流反馈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 5 )书写生字。(写字三步法:一读、二写、三比)
(三)再读课文,感知深化
1 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
3 全班交流,指名选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想一想“太平洋的来客”指的是什么?
( l )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你明白“太平洋的来客”指的是谁吗?(钱塘江大潮)
( 2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神秘的“太平洋的来客”。
(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写作内容的。(课后选做题)
(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观看大潮”及“介绍大潮成因”的段落。
( 2 )同桌互相交流。
( 3 )教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观看大潮”“大潮的成因”。
3 学生自由读课文。
( 1 )你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 2 )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 3 )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二)精读课文
1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太平洋的来客”。我们一起去看看。
( l )指名读第1 、2 自然段。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什么时候会有兴奋的感觉?能用“兴奋”说句话吗?
③人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说明什么?(盼着快点看到大潮)该怎样读出人们的这种心情?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兴奋地喊、齐刷刷、睁得大大的”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
( 2 )自由读第3 -- 7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出示思考题:①画出课文中描写大潮景象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
②说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讨论上述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交流:“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一端又慢慢变成白花花的,像一根玻璃棒。”“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这里连用了几个比喻?你还觉得它像什么?“人潮”在这儿指什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人潮?(指导朗读)
( 3 )全班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问伯伯:“海潮是怎么形成的?沿海各地都有潮水,为啥人们喜欢赶来这里观潮呢?”如果把这句话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②“哦!原来这样,”我说,“难怪人们把这海潮叫作太平洋的来客。”(抓住“原来这样”“难怪”体会作者的恍然大悟。指导朗读)
( 4 )自读第8 至10 自然段。
①找到描写大潮成因的句子,练习流利地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沿海各地都有潮水,为什么人们喜欢赶来这里观潮呢?画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④教师按学生回答相机板画“天然大喇叭”及太平洋的海水涌到江口的示意图。
⑤看到这独有的天下奇观,来表达钱塘江大潮给你的印象?
( 5 )理解最后一句话。你想说些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子
①齐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关键词语要重读)
②读课题:此时再读题目的感觉一定和刚开始的时候不同了,太平洋的来客让我们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气势,请男同学读!太平洋的来客让我们感受到了“虎啸狮吼”的轰响,请女同学读!面对这汹涌的海潮,面对这独有的天下奇观,让我们一起读!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1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2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