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课堂实录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课堂实录(节选)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下首先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总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