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教案设计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 检查研究性学习评价人物的初步成果,明确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的关系。


2、 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孙悟空重情重义又顽强勇敢的精神魅力,讨论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3、 通过质疑,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多样性的统一,了解人物性格形象对全书主旨表现的重要作用。


说明:


本课宜放于学生已阅读大半,研究人物性格小组已有了较丰富的材料,并初步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教师抓住此契机,以“三打白骨精”这一矛盾冲突激烈的片断为精读文本,通过朗读、质疑、讨论等形式把握人物性格多样而统一的魅力。在矛盾冲突中体验情义的无价,并推进理解人物性格形象对全书主旨表现的作用,使研究人物性格的学习更进一步。


重点难点


1、 体会不同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不同心理,以及思想性格,感受传统文化中情义的独到价值是学习的重点。


2、 理解人物性格多样统一性以及性格象征意义对全书主旨表现的作用是学生较难把握的。


说明:本课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在前面一系列情节推进中展现尤为鲜明,是学生感受传统民族文化中情义价值的范本;同时本课亦体现了人物性格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多面性,有利于推进学生把握性格象征意义与主旨的关系,当然这一难点可根据学生感受情况点到为止,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览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谈人物性格


熟悉相关情节


引发投入新课



1、 请各大组分别说说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在你心目中怎样形象,注意要有理有据,特别是“三打白骨精”中前面“打”的表现。先说说优点,再谈谈不足。


2、 适时补充孙悟空的不足:猪八戒的优点:憨厚、乐观,也有聪明、硬气、勇敢的时候。唐僧:矢志不渝、忠诚信仰、善良、领导才能。



1、学生按研究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其它四大组坐好,根据阅读笔记交流自己看法。如孙悟空:(1)勇敢顽强(2)追求自由,敢作敢为。(3)忠诚。不足:(1)顽皮捣蛋(2)缺乏耐心(3)心高气傲。猪八戒:懒馋、色、自私等;唐僧:胆小无能



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在言说中初步实践有理有据地评说人物。并从中熟悉相关情节,体会情节与人的关系。教师以此契机引发学生注意人的性格多样性,检查研究人物的学习初步成果。



激疑引发朗读感受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



1、 激疑引发(1)孙悟空在课文中表现是否与他向往自由、缺乏耐心的性格矛盾?“不如不作此意”中“此意”是指什么?(2)唐僧、猪八戒当时到底怎样的心理?


2、 说说猪八戒到底为什么这样?唐僧为什么会如此?


3、 请列举你感受到孙悟空与以前大闹天宫时的性格看似不一致的地方?



1、 带着问题,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圈划批注,体会思考。


2、 说说猪八戒的心态。唐僧的心态。


3、 谈自己感受到孙悟空的性格看似不一致的地方。



通过分角色朗读充分感受在矛盾冲突中,孙悟空重情(恩情)重义(取经大业)的崇高感人的品质。在质疑交流中发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立体化,多样性。



重设疑,再思考,人物性格复杂的意义



1、 那么为什么现在孙悟空会如此忍辱负重,甚至委曲求全呢?与小说前面的性格如何统一的?


2、 又如何评价唐僧、猪八戒呢?为什么唐僧始终是取经略上令人信服的领导者,而猪八戒为何缺点很多,有时甚至可恶,却依然为人所喜爱?



1、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1)为大义而忍辱负重是人格高尚的表现。(2)这些表现都统一于勇于追求正义,敢作敢为的基本性格上。


2、 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A、看性格主要侧面来评价一个人物。B、正是因为人格多样才真实可爱:如猪八戒懒而憨直。狡黠而不奸诈;贪小利而不忘大义;顽皮而不乏勇敢等。C、正是因为人物性格有缺陷才惹人喜爱。D、与孙悟空等相对应,构成人性多侧面的象征。



顺势总结孙悟空重情重义的意义,并引发人的性格多样又统一于主体性格的道理。


从中引出对唐僧、猪八戒的性格多样又统一的理解,以期把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 小结:评价人物性格重视多样性的统一及意义。


2、 评价本课中一主要人物,写成短文,继续阅读,补充新的素材,更深入理解。



课下完成书面评价人物形象的作业。



以读引写,复习巩固基础下再读拓展。


思路点拨


本课也可根据班级情况,仅从孙悟空的性格是否统一出发,朗读体会后,谈谈孙悟空性格统一之处,看似不同之处,最后联系小说其他情节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转变讨论闪魉镂蚩招愿裢骋坏脑因,明确评价人物的性格形象的作用。将其他人物评价作为作业。这样可使难点留有更多时间讨论。


练习举隅


1、 抄录本课运用的成语俗语,各选择一个造句。


2、 从原书标题(“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来看,唐三藏的心理也是“有情可原”的?请从情节出发简析唐僧心理意义。


3、 “白骨精”先后变成“美女”“老妇人”“老翁”,如果白骨精换一种顺序变,你觉得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会发生“狠逐美猴王”的故事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四五课以人物评价,体验人物多样又统一的性格,感受孙悟空身上忍辱负重,重情重义的精神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关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关的影像资料也较为丰富,在初次教学中,我为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引入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有关片断以PPT的形式放给学生看。


课堂开始引入后,请学生谈谈对三个主要人物的一段看法,学生都能畅所欲言,然后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时,我本想在影像资料激发下重读课文展开讨论,但没想到详略失当,本末倒置,学生对看影像津津有味,笑声朗朗,而对比阅读却仿佛激情已过,半天不入“戏”,加之我切入的问题只是空泛地谈谈三个人物性格此时的表现,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八戒的挑唆,唐僧的胡涂吸引过去,对悟空遭到误解愤愤不平,以至心中早添“好人难做“的苦闷,这样便与原来的情感体验本意南辕北辙了。在此纠缠耽误了时间,使原来设想体验人物性格矛盾统一性更无时间与可能。这样一堂课,表面上可能仍是生动“有趣”的,但从教学目标上看是完全失败的。


同时,从语文课评价的三个维度来看,影像资料的引入虽然生动活泼,但却剥离了学生直接接触文本的直感,尽管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是看了书,并可能通过比较进行了思考,但40分钟课堂的容量限制,使之无法深入,何况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以影像的热闹代替了语言阅读所产生的丰富联想以及性格、精神、价值的思考,这样影像资料反而起了人与文本间的“屏障”作用,教师前期的准备出力不讨好。


在这次设计中我删去了影像资料,从朗读的形式直接让学生浸入文本,之前以悟空一段性格在这次的特殊表现及“不如不作此意”中“此意”实指什么作为激疑切入口,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思考,然后围绕此讨论,联系小说其他相关部分使之对性格多样又统一的理解有一个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