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10 菱角的喜剧 

1、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秦牧原名林觉夫, 1919 年 8 月 19 日生于香港,是广东澄海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度过。 13 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秦牧的父亲是裁缝,母亲是有钱人家的婢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秦牧从小就体会和了解到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因此他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抗日战争时期,秦牧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做过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 1938 年他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 《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5 年秦牧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散文代表作有《土地》、 《花蜜与蜂刺》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1963 年秦牧加入中国共产党。秦牧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十多部,如《星下集》、 《贝壳集》、 《花城 1 》、 《长街灯语》等,其中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他的散文集的代表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出版了《艺海拾贝》、 《语琳采英》等文艺论集。 

《菱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叫做《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958 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 ( 《长河浪花集·序》。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 1959 年写成的,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菱角的喜剧》 ) 。 

(2) 基本解读。 

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文章,而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文章对事物认识由浅人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描写十分清楚,思路非常清晰。整篇文章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关于如何认识事物的观点。 

作者首先讲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孩童时期,作者对菱角的认识是“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后来到了广西, “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 “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在重庆的一个市场, “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 “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之后作者去翻阅辞书,才认识到“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后来还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之后,作者从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联想到其他的生物如“蝗虫”、 “蝴蝶”等,并总结出“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作者第一次直接提到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作者从生物界再推而广之,联想开去,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然后以化学中的碳水化合物、同一种元素、医学中的人体体质差异和牙齿数目等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第二部分作者承接上文,讲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作者首先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一种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他们“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 “不会茫然失措”,因为事物“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另一种人是“自己”,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因此自己的这些认识“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是“认识事物深刻”的例子,一个农民,不仅仅因为“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就和大家一样认为“要下大雨了”,而认为“绝对没有雨”,他的理由是“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牵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了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反面的例子要证明“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会使我们“做事摔筋斗”。作者举了有些地方良种变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养猪失败的例子说明“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作者在这两段中鲜明地表明,胜利还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不能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 学理论、学文化 ) ,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3) 精华鉴赏。 

这篇散文具有典型的秦牧散文风格:一、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二、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三、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把握行文脉络。 

参考答案: 

作者从“菱角的喜剧”中得到的启示是“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运用的材料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的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 作者主要通过叙述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不同的题目与文章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 这样改比较好, ( 菱角的喜剧 ) 题目更有针对性、 “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一些难点词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君臣佐使\'\'是用来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例如“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 “多方听取意见”、 “肯定自己有所不知”、 “随时随处努力求知”、 “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等。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内容有前面提到的查辞书、查生物学书籍,听取搞化学、物理的人以及医生的意见,像那位农民那样在实践中总结下雨的种种条件等。 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起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关注,培养语言分析能力,提高语感能力,训练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 

第 1 句: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 ”\' 

可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第 2 句: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 ? 不 ! 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可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 3 句: “我的天 ! 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可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第 4 句: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 ” 

可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