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写《赣南游击词》的由来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陈毅同志1936年春在江西信丰油山写下的《赣南游击词》,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踏上战略转移之路。为了加强苏区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由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苏区的革命斗争,同时还留下了一批苏区党政军高级干部和红军部队三四万人。到了1935年2月,中央苏区地域缩小。面对强大的敌人,根据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的指示,中央分局决定分9路突围。


1935年3月,项英向党中央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报告部队部署及突围情况,并收到了中央回电。因中央更换了密码,无法译出,项英便命令埋藏电台,烧毁密码。项英、陈毅等历经艰险,在原信丰县委书记曾纪财的带领下,到达以信丰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地区。从此苏区红军与中央失去联系,并在白色恐怖中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面对敌人的日清夜剿,游击队员几乎失去了一切正常生活条件,整天过着“天当被,地当床,草当粮”的生活。


宿营时,起初,大家可以在偏僻的地方找些小房子住,后来房子被敌人烧光了,只好在野外露宿。在赣南的深山密林里,春寒长,秋凉早,夏天也往往是夜凉如水,露浸肤寒。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艰难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浸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也正如《项英自传》所说:“有两年时间,我在夜间从未脱过衣服,我的士兵也是这样,我们在得到警告几分钟以后就得准备采取行动。我们不能在村镇里睡觉,而是在山上树林里过夜。”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开始,陈毅他们搭纸棚,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统铺上,每人或两人一条毯子,垫的垫,盖的盖,两三个人挤着睡,相互取暖,还冻得打颤。后来这些棚子被敌人全部烧毁,他们就把竹子劈成两半,交错迭起,搭成竹棚子。破竹子有响声,容易暴露目标,他们又改用杉皮搭棚。杉树被剥了一大片皮,也会被敌人发现,只好改用茅草搭棚。敌人搜山、烧山,棚子目标大,陈毅派交通员去白区买伞。雨天,大家在树下撑开伞,背靠背睡觉;晴天,就往古坟的石坂上一躺,仰卧数着星星月亮,还得时时注意敌情。油山春夏多雨,只靠伞遮风雨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陈毅找到了新的办法,每人发一块八九尺长的油布,四角钉四个钉子,往树上一挂,下面住三、四个人,躺下可以睡,要转移背起油布就走,走的时候泼点水把地面上的痕迹灭掉。这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里所写:[]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蓬帐。


大树遮身待晓明。


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


拂拂清风催睡意。


森森万树若云屯。


梦中念敌情。”


敌人实行移民并村后,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变得日益隔绝,红军游击队的给养越来越困难。项英、陈毅、杨尚奎开会作出规定,从领导干部到每个游击队员,都背5斤干粮,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不准动,只有在最困难时才可食用。但是敌人连续“清剿”,很少空隙,游击队常常得不到补充。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陈毅和游击队员春天扯来野草,夏天摘来杨梅,秋天采集山果,冬天挖掘冬笋充饥。有时,还猎狩野猪,但因开枪射击易暴露目标,浪费子弹,陈毅便带几个人去捉蛇和石鸡。电筒一亮,蛇就卷成一团,很容易捕捉的。石鸡是一种深山里的田鸡,肉质很肥,电筒一亮,石鸡都跳到亮处,蹲伏不动,一捉就是一大篓,可以炒或煮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大树窝里蜂蛹多得很,陈毅用竹篾背兜护着头,用火把蜂窝一烧,黄蜂飞走或被烧死了,再把蜂的幼虫挖出来,放在锅里炒,跟蚕蛹一样香脆,做汤吃,白得象牛奶。陈毅风趣地说:“同志哥,我来炒个四川菜给你们尝尝!”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于是,陈毅同志触景生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172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夏吃杨梅冬剥笋,


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敌人的“清剿”,疯狂而又残酷。敌人搜山之细、之密、之广,前所未有,他们用梳篦式的方式搜山,东南西北都有搜山队,坑里也有搜山队,连一点可疑的迹象都不放过。在搜山同时,还实行“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


敌人除了进山大肆搜剿外,还千方百计切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用连坐法、保甲制度并进行欺骗宣传,用叛徒搜捕红军,封山搜剿,构筑碉堡,层层封锁,欲置红军于死地。企图把游击队困死在崇山峻岭之中。项英、陈毅等整年整月都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天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信丰油山地下党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等食品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陈毅在信丰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食品,感慨万千,于1936年春在油山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赣南游击词》。


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项英、陈毅、杨尚奎、陈丕显、刘新潮和红军将士才坚持了赣南游击战争,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夺取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正如陈毅同志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相关内容